您好,欢迎您访问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红色沂蒙 > 沂蒙精神 >
热点新闻
联系方式

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

培训一部:

培训二部:

培训三部:

培训四部:

后  勤 部:

网络宣传:

邮箱:

地址:

沂蒙精神
永载史册的伟大壮举
时间:2017-12-01 12:21 来源: 作者: 点击:

胜  利  会  师
        1928年4月28日,在宁冈县城龙市那座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具有中国古代建筑和民族文化特色的龙江书院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和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营以上干部会在这里召开,并就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等重要事项在这里作出决定。人们笑逐颜开,奔走相告。这种热闹非凡的景象,是历史上所没有的。
        5月4日那天,在龙江河畔召开了一万多人参加的军民大会。大会悬挂着“庆祝两支革命军胜利会师” ①的大幅标语。大会执行主席陈毅宣布隆重庆祝两军会师和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成立。接着,宣布了第四军的组织和领导人名单: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士兵委员会主任陈毅。四军下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这3个师。朱德、毛泽东、陈毅分别兼任这三个师的师长。在大会主席台上,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号召全军互相学习,加强团结,积极投入到创建、巩固和扩大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伟大斗争中去。
        两军会师和四军成立,在我军建军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增强了边界主力红军的战斗力;二是建立了军中党的领导机关­——军委;三是对各路军队实行统一指挥;四是实行了巩固扩大根据地的正确政策;五是在全军指导思想上确立了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中段政权。总而言之,从这时起,“创造罗霄山脉中段的割据,建立罗霄山脉中段的政权,为朱毛部当时唯一的工作和企图。于是伟大的奋斗和激烈的斗争,一幕幕的开展起来。”迎来了“割据地区一天一天扩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民众政权一天一天推广,红军和赤卫队一天一天扩大”的边界斗争的全盛时期。
        第四军的前身,一是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分队伍,转战粤北、赣南、湘南之后来到井冈山,有2000多人;一是湘南起义时农军,随南昌起义部队一道上了井冈山,连妻男儿女有8000多人;一是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有1000多人。当时全军将近1.1万多人。但武器装备比较差,只有2000多支枪,尤其是陈毅兼师长的第十二师,就是湘南农军中原宜章第三师、耒阳第四师、郴州第七师和永兴、资兴各一个独立团所改编组成的。在这个师的5000多人当中,只有400多支枪,绝大部分是梭标大刀。所以人们常称这个师为“梭称师”。“抗美援朝的时候,陈毅同志到朝鲜去了。看到我们的部队,坦克兵啊、炮兵啊、海军啊、样样都有,有所感慨,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叫《喜志司规模雄壮整齐》,对当年在井冈山兼任梭镖师师长这件事还记忆犹新,诗曰:“离队数年不自知,今来小驻在志司。欣看装备军容威,忆我曾长梭镖师。”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即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客观规律。即使两军会师和四军成立时,红军的建置还不那么健全,武器装备也比较落后,但就当时来说,它的确是我们党绝对领导下的在全国最有影响、最有战斗力的一支武装力量,也是后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一支劲旅。粟裕同志在《激流归大海》这篇文章中写道:“井冈山胜利会师和红四军的成立。是我军建军史上的光辉一页,它已成为中国革命和武装斗争的重大事件而载入史册。井冈山会师,两支铁流汇合到了一起,在毛主席领导下,从此形成了红军主力,使我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大旗举得更高更牢。井冈山会师,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不仅对当时坚持井冈山地区的斗争,而且对尔后建立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坚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团  结  战  斗
        两军会师后,“在毛主席的直接领导下,我们这支工农红军的主力就日益发展、壮大和坚强起来了,在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胜利。”第一个胜利,就是1928年5月上旬的五斗江战斗。这一仗,消灭了江西敌军一个团,首次占领了永新县城。当月下旬,在永新的草市凹又打了一仗,消灭了江西敌军一个团和一个师部,击毙了敌团长刘安华,打伤了敌师长杨如轩,缴枪400多支,银洋5万多元,第二次占领了永新县城。同年6月23日,在永新与宁冈交界的七溪岭,又与江西敌军第九师师长杨池生率领的5个团交锋,激战一天,消灭敌军一个团,打垮敌军3个团,缴枪800多支,敌师长杨池生差一点当了俘虏,第三次占领了永新县城。“朱毛会师在井冈,带领工农打胜仗。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这是边界军民歌颂红军三占永新所写的一首歌谣。因“羊”与“杨”同音,指的是江西敌军第九师师长杨池生和二十七师长杨如轩。红军三次占领永新县城,其意义是很大的,它宣告了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次联合“会剿”的破产。正如朱德1962年3月重上井冈山视察博物馆时所说的:“三打永新消灭了朱培德的主力。朱培德的主力被打垮了,国民党其他军队就不敢配合了。三打永新的胜利是一个关键,是根据地发展和红军发展的关键。”
        红四军成立才一个多月。为什么接二连三地打了几个大胜仗?这与天时、地利、人和是密切相关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团结一致是致关重要的。在两军会师和红四军成立大会上,朱德在讲话中就强调“我们党领导的两支革命武装的会合,意味着中国革命的新的起点。……希望两支部队会师后,要加强团结。”毛泽东在大会上号召“两军团结起来,互相学习,共同战斗,把革命红旗插遍全中国。”两军会师,是团结的起点,也是胜利的起点。就拿七溪岭战斗来说吧。“七溪岭战斗前夕,在新城召开了军事会议,是连以上干部会,我也参加了,会议由毛主席和朱德同志主持,讨论了打不打和如何打的问题,开了整整一个上午,有过争论,最后统一了意见。散会后,有些部队就上了新老七溪岭。”11这充分体现了军事指挥员上下之间的团结一致。“七溪岭战斗之前,毛主席召开了支部书记、宣传干事、组织于事会议,研究战斗任务,做群众工作,打土豪分田地和建党等。”12体现了军事人员与政工人员之间的团结一致。“当时军需处的人员也参加了这次著名的战斗,主要是做后勤工作,发动群众给部队送茶水、送饭菜、抬伤员。”13体现了前线与后方之间的团结一致。“七溪岭战斗时,永新县的地方武装有力地配合了红军作战。当时永新县的游击队、赤卫队、暴动队七八千人……分两路出击,直插秋溪后面的横路,当敌人在七溪岭溃退下来往县城方向逃,我们地方武装和群众一起追击敌人,冲进了永新县城,配合主力红军取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14由此可见,龙源口大捷,是全军上下团结一致,军事人员与政工人员团结一致,前方与后方团结一致,主力红军与地方武装团结一致的伟大成果。
        团结的对立面是分裂。分裂必然带来失败,甚至是导致自身的灭亡。1964年,赣敌师长杨如轩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四句是描绘当年参与“会剿”井冈山的情形和结局。诗曰:“三十年前一梦空,无端附逆乱交锋,那堪旗鼓未成列,忽报弹花满市中。”15杨如轩对历史的反省是唯物的,对参与那场“会剿”感到有点内疚。所以这首诗也写得比较好,好就好在点破了它打败仗的要害是“附逆”。“附逆”的同义词是不义。“多行不义必自毙。”16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况且,湘赣两省的敌军各自心怀鬼胎,红军大部分在江西境内,湖南敌军并无切肤之痛,不愿意耗费自己的银根弹药。而驻防江西的敌军主要来自云南叫“滇军”,这与他们也没有切身的利害冲突,加上人生地不熟,作战往往不很热心,所以两省的敌军都指望对方先出兵,而自己却想坐收渔利。这样一来,名义上是“会剿会剿”,实际上是“剿而不会”,“会而不剿”。结果,必然是“旗鼓未成列,弹花满市中”。正如赣敌第三军军长王均讲的“屡剿屡败,匪势蔓延”。17
 
严  明  纪  律
        “因为我军肚子饿了,为充饥,把你的包米吃光了。违犯了纪律。现在把两元钱埋在地里,请收下。”18这是1928年9月初红四军三十一团经崇义、上犹、遂川回井冈山途中所留下写有上述文字的一块竹牌子。这种作法,虽然是补救措施,但反映了违犯纪律与执行纪律的对立统一。它有效地教育了红军战士,又赢得了人民群众。因为正确与错误总是存在于相互比较之中,敌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掠夺、搞得鸡犬不宁,人民群众无不切齿痛恨。而红军的一举一动,却是那样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建军宗旨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由于红军的来源和成分比较复杂,少数官兵中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例如抽大烟、搞赌博;打了胜仗只顾自己发洋财、打了土豪将银元装私人腰包;借了老百姓的东西不归还,吃了老百姓的东西不给钱。这些,或多或少地混淆了新旧军队的界限。因此,纪律建设便成为红军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红军“三大纪律、六项注意”19最早是在井冈山提出来的。井冈山的红军在严明纪律方面也就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首先是重视对全军的纪律教育,毛泽东在荆竹山、在遂川李家坪、在湖南桂东、在两军会师的大会上,均逐条逐句地宣讲“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具体内容。而且组织指战员反复讨论。同时,在两军会师后接着就在小井举办了纪律教育展览会。“在一个小房子里放着一块门板,上面摆着纸张、针线、袜子、衣服等。三十一团的同志在那里做宣传工作,讲老百姓的一针一线、一双袜子、一个蕃薯都不能拿,打破了碗也要赔。”20经过宣传教育,许多红军官兵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写在包袱布上,天天对照,自觉遵守。第二是抓经常性的检查总结。当时,各级党代表的任务之一,就是检查红军纪律的执行情况,部队每到一个地方,党代表检查是否有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发生,一经发现,认真查处。第三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毛泽东就是执行纪律的表率。1928年3月,他被党中央错误地撤销了湖南省委委员和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职务。当湘南特委军事部长周鲁来井冈山传达这个决定时,误传为开除了党籍。这样,毛泽东就不是党员了,自然也就不能当前委书记了。为了维护党的利益,为了顾全大局,毛泽东不为名、不为利,毅然决然地服从组织决定,以师长的身份,率领工农革命军去湘南支援年关暴动。边界的党和军队,都十分敬佩和高度赞颂毛泽东这种严守纪律的模范行动。南昌八一起义部队在转战赣南、湘南和向井冈山进军的途中,每前进一步,都面临着政治纪律、军事纪律和组织纪律的考验。“在这难以想象的艰难时刻。我们的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真是象青松那样挺拔,象高山那样耸立,他们坚决率领这支革命队伍,坚持走武装斗争的道路,成为整个中流砥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时如果不是朱德同志的领导和陈毅同志的协助,这支部队肯定是要垮掉的。当然有些同志也可能走上井冈山,但作为一支部队是不能保存下来的。”21应当说,朱德和陈毅是执行政治纪律和军事纪律的模范。同时,何长工在朱毛会师这个伟大事件中,是立了汗马功劳的。他历尽了艰险,找到了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促成了井冈山会师。在边界斗争的两年时间里,他先后五次被调动工作,总是那样满腔热情地服从组织分配,从来不讲价钱,他搞军事、搞政治、搞统战、搞联络、搞地方党的工作,样样都干得非常出色。“何长工同志具有共产党人高尚品德。他有坚强的党性,不居功,不擅权,党叫干啥就干啥,从不计较个人得失。”22正如在他逝世的追悼大会上有幅挽联写的那样:“胸怀坦荡为国为民,气度豁达能屈能伸。”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正因为有这么一大批党政军领导骨干,模范地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军事纪律和组织纪律,从而巩固了自己,教育了战士,争取了群众,战胜了敌人。
 
建  设  政  权
        红军的“三大任务”,是1927年底总结了红军打茶陵和成立茶陵县政府的经验教训之后提出来的。而广泛深入地实践这“三大任务”还是在两军会师之后。所谓三大任务,就是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这三者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中心环节是发动群众,根本任务是建设政权。打仗、筹款、分田,以及宣传、组织和武装群众的目的,都是为了建立、巩固和扩大红色政权。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所写的巩固与扩大根据地的七条政策中,头一条就是“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造成罗霄山脉中段政权。”所以说,根据地的概念,也就是政权的概念,没有政权,就不叫根据地。没有巩固的政权,更谈不上巩固的根据地。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所创造的根据地,是“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的根据地。23边界的党和军队十分重视政权建设,两军会师不久,就从红军中抽调了一批有一定文化的干部战士到农村去,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搞好政权建设。“我们三十二团留在永新、宁冈做地方工作的有两个连,还有独立营。我们机关工作的干部和连队战士合在一起,三人至五人编成一个组,一人分工一片,分散活动。”24他们下到乡村后,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党团支部和工人、妇女、儿童等革命群众组织;发展暴动队、赤卫队、游击队,直到红军大队等革命武装;召开工农兵代表会,成立区乡苏维埃政府。那时候,宁冈是边界实行土地革命较早的一个县,大体在农历5月间就分完了田(平均每人三亩)。全县四个区三十八个乡,普遍建立了区乡政府。
        各级政权的建立。并不是革命的终结,而是斗争的继续。经过打土豪分田地的群众运动,从根本上改革了封建土地占有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边界各级政府,因势利导,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宁冈县第三区第八乡苏维埃政府,是两军会师后,主力红军分乡分村深入群众斗争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乡政府一成立就颁布了这样一张布告:
           “本府现已成立,从今夺取政权。
             肃清反动革命,隐藏罪亦牵连。
             打倒封建势力,严禁赌博洋烟。
             红军帮我工农,瓜分地主良田。
             属乡均已分好,务遂耕耘在前。
             倘有自由抛荒,查觉重责难免。
             刻下稻熟之期,不准鹅鸭放田。
             特示布告于后,各宜领遵为先。”25
        这张布告旗帜鲜明地告诉人们,乡政府成立之后,肩负着这样两大重任:一是肃清反革命势力,保卫新生红色政权;二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巩固土地革命成果。同时,抓了社会治安,包括“严禁赌博洋烟”这类封建恶习在内。即使当时阶级斗争激烈,战争任务繁重,但乡政府对领导农业生产的措施是具体有力的,例如责任到户,不准抛荒;不误农时,抓紧耕耘;稻熟期间,关好鹅鸭;等等。对普遍存在劳力、农具、耕牛不足的问题,采取互助合作的办法解决,动员和组织群众实行劳力换工和耕牛农具互助,对军烈属实行包耕、代耕,从而保证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普遍获得了农业生产的大丰收,“宁冈县粮食总产量,1928年比1927年增长20%,油、茶的丰收,更是十几年来所没有的”26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改善了人民生活,巩固了新生的红色政权。
 
注 释:
①何长工:《伟大的会师》(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井冈山根据地》下册)。
②杨克敏:《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册)。
③《毛泽东选集》横排袖珍本58页。
④肖克:《四打永新》(《星火燎原》1986年第一期)
⑤《陈毅诗选》20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
⑥粟裕:《激流归大海》(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册)。
⑦《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第一版)
⑧《朱德参观井冈山博物馆时对有关历史问题的谈话》(中央党史出版社198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册)
⑨何长工:《伟大的会师》(同上)
⑩李立:《革命摇篮井冈山》(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11、粟裕:《井冈山斗争点滴》、(《星火燎原》1986年第一期)
12、13谭冠三:《对井冈山斗争的回忆》《星火燎原》1986年第一期)
14贺敏学:《回忆井冈山的革命斗争》(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册)
15《胡彦回忆录》(《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资料汇编》)
16《左传》(《隐公元年》)中的一个故事。意思是坏事干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
17杨克敏:《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册)。
18龙开富:《在毛主席身边》(《星火燎原》1986年第一期)
19“三大纪律”是: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第三、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是: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
20曾志:《蔡协民烈士和红军生活》(《星火燎原》1986年第一期)
21粟裕:《激流归大海》(中共党史出版社198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册)
22《何长工同志生平》(人民日报1988年1月10日)
23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横排袖珍本95页)
24曾志:《回忆在井冈山的战斗生活》(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册)
25此布告陈列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26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井冈山斗争史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