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联系方式
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
培训一部:
培训二部:
培训三部:
培训四部:
后 勤 部:
网络宣传:
邮箱:
地址:
红色传人
彭德怀力排众议
时间:2017-12-01 14:49 来源: 作者: 点击:
次
1928年12月,毛泽东与彭德怀在井冈山第一次握手,从此开始了他们之间长达30多年共同战斗的生活。在许多重大的历史关头,他们并肩战斗、相互配合:建立中央苏区,参加遵义会议,反对张国焘,共同抗日,解放大西北,抗美援朝……彭德怀多次受命于危难之时,毛泽东曾写诗赞颂彭德怀:“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彭德怀对井冈山的向往由来已久。早在平江起义前,他曾给黄公略写过一首“密诗”表明心志:“惟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我欲以之为榜样,或依湖泊或山区。利用周磐办随校,谨慎争取两年时。”他原是湘军周磐师长手下的上校团长,因文武兼备,很得上司器重,月薪有400多块银洋,生活待遇极为优厚。但穷孩子出身的彭德怀,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实业救国”的抱负,毅然抛弃旧军队里的优厚待遇,抱着“惟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的想法,把井冈山视为“中国革命的一盏明灯”,追随毛泽东走上了井冈山道路。
彭德怀为什么要上井冈山?他在《彭德怀自述》中写道:“当时,我个人认识到,为什么要以井冈山为旗帜、为榜样呢?这个旗帜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是实际的,不是空洞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失败了,都留存了一小部分力量,在井冈山会合,形成了当时的朱、毛红军,成为红军旗帜,不仅有号召作用,而且要在红军发展中成为统帅,使全军有头。在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根据地的问题上,我在一九二七年冬、二八年春就注意井冈山。……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对毛润之的敬仰。”
旗帜的作用在于引领方向与整合力量。有了旗帜,就会有思想统一,就会有万众一心,就会有目标汇合。正是擎着这面旗帜,彭德怀冲破重重艰难险阻,率领红五军一部800余人,在1928年12月10日与朱毛红军主力胜利会师于宁冈新城,实现了“以井冈山为旗帜”的夙愿。在庆祝两军会师的大会上,彭德怀深情地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委员、朱军长领导红四军建立起来的。她是中国革命的一盏明灯。”旗帜、明灯——这就是彭德怀上山的初衷、心中的信念。
1928年,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彭德怀在7月22日毅然领导发动了平江起义,创建了平江苏维埃政府,成立了红军第五军,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任党代表,准备转战湘鄂赣边界。8月20日,红五军接到中共湖南省委指示信,要求避免与敌人主力部队作战,向浏阳、万载方向发展,“并派一部向萍,、安与朱毛联络”。一有湖南省委的指示,二是彭德怀久已敬仰毛泽东,于是,彭德怀怀着理想与追求,率领红五军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迸发。
此时,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的第二次“会剿”遭受失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彭德怀率领红五军又要上井冈山,这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极度恐慌。于是,蒋介石急调鄂、赣两省部队“堵剿”红五军。但彭德怀还是冒着极大的艰险,带领部队从黄金洞出发,开始向井冈山挺进。行至江西万载时,由于内部有人告密,遭到国民党朱耀华部的突然袭击。红五军仓促应战,因情况不明和敌众我寡,部队伤亡很大,损失惨重。红五军第一次上井冈山受阻。
部队受挫后,由于国民党进一步前堵后追,部队几乎每天都要打仗,有时一天要战斗数次,最多时一天打过七八仗。在这艰苦激烈的战斗中,许多战士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但也有一些经不起考验的旧军官和意志薄弱分子临阵脱逃,甚至叛变投敌。部队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处境越来越危险。由此,红五军决定在平、修、铜边境作短期休整。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彭德怀及时总结了失利的教训,认真分析了敌我形势,对部队开展了全面整顿。彭德怀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鼓舞战士们说:“我们起义是为了干革命,干革命就不怕吃苦,不怕流血牺牲。如果谁还想走,可以走。就是剩下我一个人,也要举着红旗,爬山越岭干到底!”
红五军在休整的同时,还分散到附近一带发动群众,帮助地方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群众运动。为不暴露进一步上井冈山的意图,打乱敌人部署,彭德怀运用“欲南先北”的战术,率领部队主力先向湖北边境推进,然后又从湖北通城突然向南回师,直取修水,准备第二次上井冈山。不久,红五军到达了修、铜交界的台庄。在这里,红五军军委与湘鄂赣特委举行了联席会议,会议决定对红五军进行整编,将部队与地方武装合编为五个纵队。同时决定,黄公略率领一、二、三纵队留在浏阳、平江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由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第四、五纵队800余人开赴井冈山。11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部几经奋战,终于突破敌人重围,攻占万载,休整三日,乘胜继续南进,经萍乡、芦溪、宜春,直向井冈山前进。12月上旬,部队抵达莲花后与红四军前来接应的何长工会合,再经三湾,于12月10日来到宁冈新城与朱毛第一次会师。
12月1 1日,红五军到达宁冈新城。这是继5月朱、毛会师的又一次会师。新城外的一个大草坪成了会师广场,红五军和红四军28团、31团,以及群众近万人参加会师庆祝大会。广场上红旗飘扬,歌声嘹亮。
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滕代远等走上主席台。据李寿轩回忆,会场还出现了一个插曲:“领导同志一起走上台去,没想到台子搭得比较简陋,走上去人多了一些,一下子把台子压垮了。我们就立即动手。把台子重新搭好。这时,人群中有人小声议论开了,说什么‘哎呀,这可不吉利呀!今天刚会师台子就垮了’。这话大概被朱德同志听到了,他笑嘻嘻地跑上台去,朝大家说:‘同志们,不要紧,刚才台子垮了,但是我们立刻又把它搭好了,无产阶级的台是永远垮不了的。人群中立即响起一片欢呼声。”
毛泽东走到前台讲话:“同志们,红五军和红四军的会师,说明我们的革命力量越来越强大了,我们完全有能力打败国民党反动派,有能力将革命红旗插遍全中国!”朱德接着讲话: “我们的革命一定要胜利的,今天我们有红四军、红五军,将来,我们会有几十个军,我们能够彻底打碎敌人的‘围剿’!”彭德怀也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同志们,我们将永远记住这个日子,永远记住……”是的,他永远记住了这个日子,从这天开始,他把一切都献给了共产主义的事业,献给了人民群众。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滕代远等在会上讲了话。毛泽东在会上分析了国内外的形势后,指出,我们的革命事业就是这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向前发展,今天我们有了红四军和红五军,将来我们一定还会有几十个军。我们一定要粉碎敌人的围攻,最后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彭德怀在会师大会上表示,我们红五军来到井冈山,一定要好好学习红四军的建军经验,把这块根据地共同建设好。
红五军主力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时候,时值湘赣两省反动派加紧准备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会剿”。面对极端严峻的革命局势,前委于1929年1月4日在柏路召开了前委、红四军和红五军军委、边界特委、各县县委及红四军各团、红五军大队以上干部联席会议。决定实施“围魏救赵”的战略方针,由红四军主力辗转外线伺机打击敌人后部,红五军和红四军32团防守井冈山。在红五军军委讨论前委的决定时,多数同志不同意五军固守井冈山,“他们的理由是:平江起义推迟了湘赣两省敌军的‘会剿’,现在,湘赣两省白军主力对井冈山‘会剿’,而对湘鄂赣边区的反动势力减弱,我们红五军已经完成了同红四军取得联络的任务了,就应当迅速北返,扩大湘鄂赣苏区根据地,传达六次大会决议,对井冈山根据地的坚持,也有配合作用。而不应当承担固守井冈山的任务”。
身为红五军的军长彭德怀,审时度势,反复考虑委员们的思想情绪。他高瞻远瞩,从革命的大局出发,力排众议,果断地承担留守井冈山的任务。彭德怀认识到,如果放弃井冈山根据地,将会对革命产生极大的危害,留红五军坚守井冈山可以吸引“会剿”敌人之主力,有利于红四军向外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彭德怀怀着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在重大的战略抉择面前,顾全大局,反复说明守山的重要性,统一了思想,终于使红五军挑起留守井冈山的重担,“并且准备必要的牺牲”。他那坦坦荡荡、忠心赤胆和敢挑重担的高贵品质,使红五军的将士折服了。
红五军毅然承担了保卫井冈山的艰巨任务后,彭德怀、滕代远深知这场战斗的分量,因此与边界特委又在山上召开了一次联席会议,号召大家团结一心,下定与井冈山共存亡的决心;进一步研究落实参战军民的兵力及部署,研究了应急措施,决定:“在军事方面,如五井被敌人攻破,五军冲出五井取道敌人薄弱的地方往赣南与四军取得联络。各县地方武装则尽可能埋藏于各县。在党方面,特委和县委均须留边界指挥工作,党不能离开群众。”
彭德怀带领基层的指挥员,脚穿草鞋,翻山越岭,勘察地形,向前委提出了一系列守山的计划。他和战士们一起,挖壕堑,背木头,扛石头,筑工事,到60里以外的宁冈挑米上山,储备军粮,并督促地方工农兵政府组织群众积极支前,勇敢参战。每挖完一道壕堑,每筑成一座工事,他都亲自去检查,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命令推倒重来。他告诫大家说:现在多流汗,反“会剿”时就可以少流血,就可以更多地保存革命力量。他采纳了32团副团长兼2营营长王佐的建议,将2营一个连分散在山下,负责侦察敌人的行踪,让李灿率第1大队和徐彦刚带领的莲花游击队镇守黄洋界哨口,将贺国中派往桐木岭哨口,指挥第8、第9两个大队;把彭包才安排在八面山哨口,带领第10大队拒敌;下庄是王佐老家,则由王佐的32团2营扼守。他还让红军医院党支部把轻伤病员组织起来,准备在必要时刻投入战斗。
当时,井冈山的群众看到红四军主力要转赴外地,对反“会剿”忐忑不安。他串村走寨,上门去做思想教育工作,用一些深入浅出的比方,解开大家心灵上的疙瘩,鼓舞了斗志,振奋了精神,举行了保卫井冈山的誓师大会,使军民齐心投入反“会剿”的战斗。
1929年1月26日,进剿的敌人开始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齐头并进:五百里崇山峻岭的上空,时而响起嗒嗒的机枪声,时而震荡隆隆的大炮声,时而敌机在空中撒下反动传单……临战气氛紧张,仿佛一把火就能把苍穹的空气全部点燃。一身浩气、满脸威严的彭德怀,运筹帷幄,镇定自若,冒着敌人的炮火,在阵地前沿观察敌情。此时的井冈山上天寒地冻,树上结满冰凌,山问的小路镜子般滑。战士们的生活极端艰苦,饭菜从15里路以外送来,冰凉难咽。最难熬的是夜间,雨雪交加,工事里泥泞如浆,坐不能坐,卧不能卧,疲乏的战士一躺下,胸上积雪,背下透泥……尽管如此,官兵们仍然坚持了三天三夜。1月29日,湘敌买通了当地游民陈开恩,由他带路,沿着崎岖的小溪攻上了黄洋界。随后,八面山、桐木岭、双马石哨口相继失守。
弹尽粮绝,孤立无援,井冈山万分危急……这时,在红五军面前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死守井冈山,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二是集中兵力,冲出重重包围,保存革命力量,再伺机夺回被占领的井冈山。为了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避免全军覆灭的危险,彭德怀遵照湘赣边界特委和红五军军委联席会议关于“五井如被敌人攻破,五军冲出五井取道敌人薄弱的地方往赣南与四军取得联系”的决定,率领收容起来的六七百人,再加上伤、残、病、弱共千人,从井冈山腹部峭壁向西面突围。
可是,窜进井冈山来的敌人已经把座座山岭、条条谷壑包围得严严实实。突围部队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攀悬崖,翻峭壁,穿行在人迹罕至的原始大森林里。他们用马刀劈荆斩棘,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进。饿了,拨开冰雪拔把草根;渴了,抓把雪团放进嘴里。彭德怀对大家说:我们要下决心突围出去,只要大家坚强、勇敢地冲过这个难关,我就自有办法!经过两天一夜,红五军终于翻越了六背坳,经上烟、长坪、樟坑、石门岭来到大汾附近的长冈坪。彭德怀指着路旁一棵傲雪而立的苍松对大家说:“我们革命的队伍,人人要像这棵松树一样,不怕日晒雨淋,不畏雪压冰冻。现在,前面就是敌人的第四道防线,我们要打垮它,摧毁它,胜利地冲过去!”在他的鼓动下,经过一场恶战,红五军终于冲破了敌围。可是,彭德怀却一只脚穿草鞋,一只脚打赤脚。官兵们见状,感动得眼泪盈眶。经过四十多天艰苦的行军和战斗,彭德怀率领红五军于1929年4月1日在瑞金与红四军第二次会合。
井冈山军民第三次反“会剿”虽然失败了,但彭德怀、滕代远、何长工等领导指挥下的守山部队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顽强不屈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由于红五军等守山部队在坚守井冈山的过程中钳制和拖住了敌人,从而为红四军出击赣南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条件。
1929年4月2日,红四、红五军军委召开联席会议。彭德怀在会上汇报了坚守井冈山和部队被迫突围经过,并主动提议回师井冈山,夺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4月4日,彭德怀写信给中共中央,报告了平江起义,守卫井冈山和突围战斗经过。4月8日,彭德怀出席了雩都红四军前委扩大会。前委根据彭德怀的提议同意红五军返回井冈山,恢复湘赣边苏区。
彭德怀又一次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他以极强的使命感率领红五军日夜兼程,再次向井冈山挺进。部队行至雩都,消灭了敌刘士毅旅一个营;途经安远,扩军170多人;路过新田,缴获3担子弹。一路上官兵情绪高涨,信心倍增,仅10多天的时间,红五军又扩大到700多人。4月28日,部队到达草林圩,又重重地打击了肖家璧、李世廉二匪。随即,打倒了几家土豪劣绅,顺利地翻过朱砂冲哨口,于4月底回到井冈山。
井冈山经过敌军烧杀抢掠,此时的茨坪和大小五井到处是残墙断壁。处在水深火热当中的老百姓听说彭德怀回来了,都从茅棚子里跑出来,讲述红军走后敌人对井冈山实行的“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惨无人道的烧杀政策,诉说红军走后的悲惨遭遇。彭德怀看到这些曾和自己生死与共的幸存者长发蓬乱、骨瘦如柴,心里非常难过,泪流满面。他一边安慰乡亲们,一边发给井冈山的乡亲们每人一块银元,鼓励他们开展生产自救。
此后,彭德怀很快与边界各县的红军和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部署重建根据地工作。为恢复地方武装,彭德怀等分别和地方干部深人区、乡,重建各级工农兵政府,要求转入地下活动的党组织重新登记党员,不久,新遂边陲特别区政府和区、乡工农兵政府重新建立起来了,赤卫队、暴动队、妇女会、儿童团又成立了。彭德怀号召各区、乡打造武器,训练武装,镇压反动势力,没收土豪劣绅的房屋、田地,分给劳苦大众。井冈山的工农武装割据又搞得热火朝天。
与此同时,红五军在边界进行了扩军,仅一个月,就发展到1500多人,还取得了黄坳、青石岗和尚庄几次战斗的胜利。在红五军的影响下,边界各县赤卫队、暴动队、游击队,到处打击反动派。几个月内,遭到敌人破坏最严重的遂川成立了临时县委,宁冈、永新、莲花恢复了工农兵政权,茶陵、酃县重建了党组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大旗又在湘赣边界飘扬。就这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从平江起义到上井冈山,从守卫井冈山到回师恢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中央苏区反“围剿”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延安保卫战到解放大西北,从抗美援朝到庐山会议,他一如既往以宽阔的胸襟,恪守顾全大局的原则,即使在蒙冤的逆境中也仍然以大局为重,以党的利益为重,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从不考虑个人的地位与得失。在“文化大革命”八年铁窗生涯中,他作为一个共产党人,仍然能够响铮铮地喊出三句话:我彭德怀永远不叛党,永远不反毛主席,永远不自杀。生命弥留之际,彭德怀说:我现在是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自己这个身体,我死了以后身体也要献给国家,为医疗事业作一点贡献,这算是我彭德怀的一生为党和人民做的最后一件事。1974年1 1月29日,九死一生的彭德怀离我们而去,很多人也不知道,像彭德怀这样一个开国元帅,死了之后的骨灰盒上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改为“王川”。
历史是公正的裁判员,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的彭老总也要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多少年来,有很多人,不断把对彭德怀的追思与怀念付诸笔端,对他那种博大的胸襟更是交口称赞。历史不会磨灭彭德怀的功绩,因为他将自己的青春、热血、生命,乃至身体都献给了党和人民。1982年3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杨尚昆的《读彭德怀自述》一文,其中写道:“他对敌的雷霆之威,对党的赤子之忱,政治上的松柏之节,生活上的冰雪之操和作风上的朴实无华,使我们永远敬重他,怀念他。他的伟大风范将长留于天地间。”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泽东写给彭德怀的这首六言诗,既是彭德怀英勇神武、戎马一生的真实写照,更是毛泽东对彭德怀顾全大局、胸襟宽阔的高度概括。
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和对理想的追求,就算心在跳,也不过是一块麻木的肉;一个共产党人,如果没有信仰和对信仰的虔诚,就算血在流,也不过是一腔红色的水。真理使人得自由,信仰是生命的粮食,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彭德怀的一生,只有76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是白驹过隙。但是,他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生命,乃至最后的肉体,在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和这支军队高高飘扬的旗帜上写下了践行理想的壮美诗行。
彭德怀对井冈山的向往由来已久。早在平江起义前,他曾给黄公略写过一首“密诗”表明心志:“惟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我欲以之为榜样,或依湖泊或山区。利用周磐办随校,谨慎争取两年时。”他原是湘军周磐师长手下的上校团长,因文武兼备,很得上司器重,月薪有400多块银洋,生活待遇极为优厚。但穷孩子出身的彭德怀,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实业救国”的抱负,毅然抛弃旧军队里的优厚待遇,抱着“惟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的想法,把井冈山视为“中国革命的一盏明灯”,追随毛泽东走上了井冈山道路。
彭德怀为什么要上井冈山?他在《彭德怀自述》中写道:“当时,我个人认识到,为什么要以井冈山为旗帜、为榜样呢?这个旗帜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是实际的,不是空洞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失败了,都留存了一小部分力量,在井冈山会合,形成了当时的朱、毛红军,成为红军旗帜,不仅有号召作用,而且要在红军发展中成为统帅,使全军有头。在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根据地的问题上,我在一九二七年冬、二八年春就注意井冈山。……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对毛润之的敬仰。”
旗帜的作用在于引领方向与整合力量。有了旗帜,就会有思想统一,就会有万众一心,就会有目标汇合。正是擎着这面旗帜,彭德怀冲破重重艰难险阻,率领红五军一部800余人,在1928年12月10日与朱毛红军主力胜利会师于宁冈新城,实现了“以井冈山为旗帜”的夙愿。在庆祝两军会师的大会上,彭德怀深情地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委员、朱军长领导红四军建立起来的。她是中国革命的一盏明灯。”旗帜、明灯——这就是彭德怀上山的初衷、心中的信念。
1928年,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彭德怀在7月22日毅然领导发动了平江起义,创建了平江苏维埃政府,成立了红军第五军,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任党代表,准备转战湘鄂赣边界。8月20日,红五军接到中共湖南省委指示信,要求避免与敌人主力部队作战,向浏阳、万载方向发展,“并派一部向萍,、安与朱毛联络”。一有湖南省委的指示,二是彭德怀久已敬仰毛泽东,于是,彭德怀怀着理想与追求,率领红五军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迸发。
此时,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的第二次“会剿”遭受失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彭德怀率领红五军又要上井冈山,这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极度恐慌。于是,蒋介石急调鄂、赣两省部队“堵剿”红五军。但彭德怀还是冒着极大的艰险,带领部队从黄金洞出发,开始向井冈山挺进。行至江西万载时,由于内部有人告密,遭到国民党朱耀华部的突然袭击。红五军仓促应战,因情况不明和敌众我寡,部队伤亡很大,损失惨重。红五军第一次上井冈山受阻。
部队受挫后,由于国民党进一步前堵后追,部队几乎每天都要打仗,有时一天要战斗数次,最多时一天打过七八仗。在这艰苦激烈的战斗中,许多战士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但也有一些经不起考验的旧军官和意志薄弱分子临阵脱逃,甚至叛变投敌。部队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处境越来越危险。由此,红五军决定在平、修、铜边境作短期休整。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彭德怀及时总结了失利的教训,认真分析了敌我形势,对部队开展了全面整顿。彭德怀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鼓舞战士们说:“我们起义是为了干革命,干革命就不怕吃苦,不怕流血牺牲。如果谁还想走,可以走。就是剩下我一个人,也要举着红旗,爬山越岭干到底!”
红五军在休整的同时,还分散到附近一带发动群众,帮助地方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群众运动。为不暴露进一步上井冈山的意图,打乱敌人部署,彭德怀运用“欲南先北”的战术,率领部队主力先向湖北边境推进,然后又从湖北通城突然向南回师,直取修水,准备第二次上井冈山。不久,红五军到达了修、铜交界的台庄。在这里,红五军军委与湘鄂赣特委举行了联席会议,会议决定对红五军进行整编,将部队与地方武装合编为五个纵队。同时决定,黄公略率领一、二、三纵队留在浏阳、平江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由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第四、五纵队800余人开赴井冈山。11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部几经奋战,终于突破敌人重围,攻占万载,休整三日,乘胜继续南进,经萍乡、芦溪、宜春,直向井冈山前进。12月上旬,部队抵达莲花后与红四军前来接应的何长工会合,再经三湾,于12月10日来到宁冈新城与朱毛第一次会师。
12月1 1日,红五军到达宁冈新城。这是继5月朱、毛会师的又一次会师。新城外的一个大草坪成了会师广场,红五军和红四军28团、31团,以及群众近万人参加会师庆祝大会。广场上红旗飘扬,歌声嘹亮。
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滕代远等走上主席台。据李寿轩回忆,会场还出现了一个插曲:“领导同志一起走上台去,没想到台子搭得比较简陋,走上去人多了一些,一下子把台子压垮了。我们就立即动手。把台子重新搭好。这时,人群中有人小声议论开了,说什么‘哎呀,这可不吉利呀!今天刚会师台子就垮了’。这话大概被朱德同志听到了,他笑嘻嘻地跑上台去,朝大家说:‘同志们,不要紧,刚才台子垮了,但是我们立刻又把它搭好了,无产阶级的台是永远垮不了的。人群中立即响起一片欢呼声。”
毛泽东走到前台讲话:“同志们,红五军和红四军的会师,说明我们的革命力量越来越强大了,我们完全有能力打败国民党反动派,有能力将革命红旗插遍全中国!”朱德接着讲话: “我们的革命一定要胜利的,今天我们有红四军、红五军,将来,我们会有几十个军,我们能够彻底打碎敌人的‘围剿’!”彭德怀也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同志们,我们将永远记住这个日子,永远记住……”是的,他永远记住了这个日子,从这天开始,他把一切都献给了共产主义的事业,献给了人民群众。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滕代远等在会上讲了话。毛泽东在会上分析了国内外的形势后,指出,我们的革命事业就是这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向前发展,今天我们有了红四军和红五军,将来我们一定还会有几十个军。我们一定要粉碎敌人的围攻,最后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彭德怀在会师大会上表示,我们红五军来到井冈山,一定要好好学习红四军的建军经验,把这块根据地共同建设好。
红五军主力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时候,时值湘赣两省反动派加紧准备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会剿”。面对极端严峻的革命局势,前委于1929年1月4日在柏路召开了前委、红四军和红五军军委、边界特委、各县县委及红四军各团、红五军大队以上干部联席会议。决定实施“围魏救赵”的战略方针,由红四军主力辗转外线伺机打击敌人后部,红五军和红四军32团防守井冈山。在红五军军委讨论前委的决定时,多数同志不同意五军固守井冈山,“他们的理由是:平江起义推迟了湘赣两省敌军的‘会剿’,现在,湘赣两省白军主力对井冈山‘会剿’,而对湘鄂赣边区的反动势力减弱,我们红五军已经完成了同红四军取得联络的任务了,就应当迅速北返,扩大湘鄂赣苏区根据地,传达六次大会决议,对井冈山根据地的坚持,也有配合作用。而不应当承担固守井冈山的任务”。
身为红五军的军长彭德怀,审时度势,反复考虑委员们的思想情绪。他高瞻远瞩,从革命的大局出发,力排众议,果断地承担留守井冈山的任务。彭德怀认识到,如果放弃井冈山根据地,将会对革命产生极大的危害,留红五军坚守井冈山可以吸引“会剿”敌人之主力,有利于红四军向外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彭德怀怀着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在重大的战略抉择面前,顾全大局,反复说明守山的重要性,统一了思想,终于使红五军挑起留守井冈山的重担,“并且准备必要的牺牲”。他那坦坦荡荡、忠心赤胆和敢挑重担的高贵品质,使红五军的将士折服了。
红五军毅然承担了保卫井冈山的艰巨任务后,彭德怀、滕代远深知这场战斗的分量,因此与边界特委又在山上召开了一次联席会议,号召大家团结一心,下定与井冈山共存亡的决心;进一步研究落实参战军民的兵力及部署,研究了应急措施,决定:“在军事方面,如五井被敌人攻破,五军冲出五井取道敌人薄弱的地方往赣南与四军取得联络。各县地方武装则尽可能埋藏于各县。在党方面,特委和县委均须留边界指挥工作,党不能离开群众。”
彭德怀带领基层的指挥员,脚穿草鞋,翻山越岭,勘察地形,向前委提出了一系列守山的计划。他和战士们一起,挖壕堑,背木头,扛石头,筑工事,到60里以外的宁冈挑米上山,储备军粮,并督促地方工农兵政府组织群众积极支前,勇敢参战。每挖完一道壕堑,每筑成一座工事,他都亲自去检查,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命令推倒重来。他告诫大家说:现在多流汗,反“会剿”时就可以少流血,就可以更多地保存革命力量。他采纳了32团副团长兼2营营长王佐的建议,将2营一个连分散在山下,负责侦察敌人的行踪,让李灿率第1大队和徐彦刚带领的莲花游击队镇守黄洋界哨口,将贺国中派往桐木岭哨口,指挥第8、第9两个大队;把彭包才安排在八面山哨口,带领第10大队拒敌;下庄是王佐老家,则由王佐的32团2营扼守。他还让红军医院党支部把轻伤病员组织起来,准备在必要时刻投入战斗。
当时,井冈山的群众看到红四军主力要转赴外地,对反“会剿”忐忑不安。他串村走寨,上门去做思想教育工作,用一些深入浅出的比方,解开大家心灵上的疙瘩,鼓舞了斗志,振奋了精神,举行了保卫井冈山的誓师大会,使军民齐心投入反“会剿”的战斗。
1929年1月26日,进剿的敌人开始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齐头并进:五百里崇山峻岭的上空,时而响起嗒嗒的机枪声,时而震荡隆隆的大炮声,时而敌机在空中撒下反动传单……临战气氛紧张,仿佛一把火就能把苍穹的空气全部点燃。一身浩气、满脸威严的彭德怀,运筹帷幄,镇定自若,冒着敌人的炮火,在阵地前沿观察敌情。此时的井冈山上天寒地冻,树上结满冰凌,山问的小路镜子般滑。战士们的生活极端艰苦,饭菜从15里路以外送来,冰凉难咽。最难熬的是夜间,雨雪交加,工事里泥泞如浆,坐不能坐,卧不能卧,疲乏的战士一躺下,胸上积雪,背下透泥……尽管如此,官兵们仍然坚持了三天三夜。1月29日,湘敌买通了当地游民陈开恩,由他带路,沿着崎岖的小溪攻上了黄洋界。随后,八面山、桐木岭、双马石哨口相继失守。
弹尽粮绝,孤立无援,井冈山万分危急……这时,在红五军面前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死守井冈山,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二是集中兵力,冲出重重包围,保存革命力量,再伺机夺回被占领的井冈山。为了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避免全军覆灭的危险,彭德怀遵照湘赣边界特委和红五军军委联席会议关于“五井如被敌人攻破,五军冲出五井取道敌人薄弱的地方往赣南与四军取得联系”的决定,率领收容起来的六七百人,再加上伤、残、病、弱共千人,从井冈山腹部峭壁向西面突围。
可是,窜进井冈山来的敌人已经把座座山岭、条条谷壑包围得严严实实。突围部队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攀悬崖,翻峭壁,穿行在人迹罕至的原始大森林里。他们用马刀劈荆斩棘,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进。饿了,拨开冰雪拔把草根;渴了,抓把雪团放进嘴里。彭德怀对大家说:我们要下决心突围出去,只要大家坚强、勇敢地冲过这个难关,我就自有办法!经过两天一夜,红五军终于翻越了六背坳,经上烟、长坪、樟坑、石门岭来到大汾附近的长冈坪。彭德怀指着路旁一棵傲雪而立的苍松对大家说:“我们革命的队伍,人人要像这棵松树一样,不怕日晒雨淋,不畏雪压冰冻。现在,前面就是敌人的第四道防线,我们要打垮它,摧毁它,胜利地冲过去!”在他的鼓动下,经过一场恶战,红五军终于冲破了敌围。可是,彭德怀却一只脚穿草鞋,一只脚打赤脚。官兵们见状,感动得眼泪盈眶。经过四十多天艰苦的行军和战斗,彭德怀率领红五军于1929年4月1日在瑞金与红四军第二次会合。
井冈山军民第三次反“会剿”虽然失败了,但彭德怀、滕代远、何长工等领导指挥下的守山部队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顽强不屈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由于红五军等守山部队在坚守井冈山的过程中钳制和拖住了敌人,从而为红四军出击赣南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条件。
1929年4月2日,红四、红五军军委召开联席会议。彭德怀在会上汇报了坚守井冈山和部队被迫突围经过,并主动提议回师井冈山,夺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4月4日,彭德怀写信给中共中央,报告了平江起义,守卫井冈山和突围战斗经过。4月8日,彭德怀出席了雩都红四军前委扩大会。前委根据彭德怀的提议同意红五军返回井冈山,恢复湘赣边苏区。
彭德怀又一次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他以极强的使命感率领红五军日夜兼程,再次向井冈山挺进。部队行至雩都,消灭了敌刘士毅旅一个营;途经安远,扩军170多人;路过新田,缴获3担子弹。一路上官兵情绪高涨,信心倍增,仅10多天的时间,红五军又扩大到700多人。4月28日,部队到达草林圩,又重重地打击了肖家璧、李世廉二匪。随即,打倒了几家土豪劣绅,顺利地翻过朱砂冲哨口,于4月底回到井冈山。
井冈山经过敌军烧杀抢掠,此时的茨坪和大小五井到处是残墙断壁。处在水深火热当中的老百姓听说彭德怀回来了,都从茅棚子里跑出来,讲述红军走后敌人对井冈山实行的“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惨无人道的烧杀政策,诉说红军走后的悲惨遭遇。彭德怀看到这些曾和自己生死与共的幸存者长发蓬乱、骨瘦如柴,心里非常难过,泪流满面。他一边安慰乡亲们,一边发给井冈山的乡亲们每人一块银元,鼓励他们开展生产自救。
此后,彭德怀很快与边界各县的红军和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部署重建根据地工作。为恢复地方武装,彭德怀等分别和地方干部深人区、乡,重建各级工农兵政府,要求转入地下活动的党组织重新登记党员,不久,新遂边陲特别区政府和区、乡工农兵政府重新建立起来了,赤卫队、暴动队、妇女会、儿童团又成立了。彭德怀号召各区、乡打造武器,训练武装,镇压反动势力,没收土豪劣绅的房屋、田地,分给劳苦大众。井冈山的工农武装割据又搞得热火朝天。
与此同时,红五军在边界进行了扩军,仅一个月,就发展到1500多人,还取得了黄坳、青石岗和尚庄几次战斗的胜利。在红五军的影响下,边界各县赤卫队、暴动队、游击队,到处打击反动派。几个月内,遭到敌人破坏最严重的遂川成立了临时县委,宁冈、永新、莲花恢复了工农兵政权,茶陵、酃县重建了党组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大旗又在湘赣边界飘扬。就这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从平江起义到上井冈山,从守卫井冈山到回师恢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中央苏区反“围剿”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延安保卫战到解放大西北,从抗美援朝到庐山会议,他一如既往以宽阔的胸襟,恪守顾全大局的原则,即使在蒙冤的逆境中也仍然以大局为重,以党的利益为重,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从不考虑个人的地位与得失。在“文化大革命”八年铁窗生涯中,他作为一个共产党人,仍然能够响铮铮地喊出三句话:我彭德怀永远不叛党,永远不反毛主席,永远不自杀。生命弥留之际,彭德怀说:我现在是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自己这个身体,我死了以后身体也要献给国家,为医疗事业作一点贡献,这算是我彭德怀的一生为党和人民做的最后一件事。1974年1 1月29日,九死一生的彭德怀离我们而去,很多人也不知道,像彭德怀这样一个开国元帅,死了之后的骨灰盒上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改为“王川”。
历史是公正的裁判员,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的彭老总也要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多少年来,有很多人,不断把对彭德怀的追思与怀念付诸笔端,对他那种博大的胸襟更是交口称赞。历史不会磨灭彭德怀的功绩,因为他将自己的青春、热血、生命,乃至身体都献给了党和人民。1982年3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杨尚昆的《读彭德怀自述》一文,其中写道:“他对敌的雷霆之威,对党的赤子之忱,政治上的松柏之节,生活上的冰雪之操和作风上的朴实无华,使我们永远敬重他,怀念他。他的伟大风范将长留于天地间。”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泽东写给彭德怀的这首六言诗,既是彭德怀英勇神武、戎马一生的真实写照,更是毛泽东对彭德怀顾全大局、胸襟宽阔的高度概括。
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和对理想的追求,就算心在跳,也不过是一块麻木的肉;一个共产党人,如果没有信仰和对信仰的虔诚,就算血在流,也不过是一腔红色的水。真理使人得自由,信仰是生命的粮食,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彭德怀的一生,只有76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是白驹过隙。但是,他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生命,乃至最后的肉体,在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和这支军队高高飘扬的旗帜上写下了践行理想的壮美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