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红色沂蒙 > 沂蒙精神 >
热点新闻
联系方式

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

培训一部:

培训二部:

培训三部:

培训四部:

后  勤 部:

网络宣传:

邮箱:

地址:

沂蒙精神
文家市退兵一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转折
时间:2017-12-01 12:21 来源: 作者: 点击:

        1.文家市退兵的决策
        文家市是湖南浏阳与江西万载、萍乡交界的一个山区小镇。这里地处边陲,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较好。
9月19日,秋收起义部队一团、三团与第二团余部在文家市会合。

        文家市会合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保存和集中了秋收起义失利后的有生力量,为中国革命实施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转折奠定了组织基础。
        文家市会合后的当晚,由前委书记毛泽东主持,在里仁学校后栋的教室里,召开了由师团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前委会议。卢德铭、余洒度、余贲民、苏先骏等均参加了会议。
        关于这次前委会议的情况,目前仅有的文献记载,是余洒度1927年10月19日的报告,且极为简略:“十九日抵文家市,距浏阳城九十里,度仍主张取浏阳直攻长沙(当时取浏有把握)。后以前敌委员会决议,以保存实力,应退萍乡,次日部队即向萍乡退却。”
        关于文家市前委会议的回忆资料很多,何长工等老同志都讲道:前委在文家市开了会,且有争论,会议最后决定退却。
        在文家市前委会议上,出现了不同意见。分歧集中表现在“攻”与“退”的问题上。一种是前敌委员会的集体意见,主张“以保卫实力,应退萍乡”;一种是师长余洒度的意见,“仍主张取浏阳直攻长沙”。围绕着“攻”与“退”这个焦点,毛泽东和余洒度都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何长工回忆说:
        9月19日晚,前敌委员会在里仁学校里的一个大教室开会,我和杨立三作为会议工作人员,有机会了解一些会议情况。会开了一整夜,争论得很激烈。余洒度等人坚持打长沙,他认为不打长沙就没有出路。毛泽东同志不同意,他坚决反对打长沙,主张将部队转向山区和农村。他分析了形势后说,情况变了,我们的计划也要变,不变就要吃亏。他从学校借来一张地图,指着罗霄山脉中段说:我们要到这眉毛画得最浓的地方去当山大王。当时有些人不同意毛泽东的意见,觉得革命革命,革到山上做大王去了,这叫什么革命。毛泽东同志耐心地说服大家。他说:我们这个山大王,是特殊的山大王,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义、有政策、有办法的山大王,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工农武装。中国政治不统一,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很多,我们要找敌人统治薄弱的地方。毛泽东同志的话,通俗易懂,包含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真理。卢德铭同志坚决拥护毛委员的主张,他说:毛委员讲得对。现在交通要道的城市不是我们占领的地方,如果攻打长沙,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经过激烈的争论,毛泽东的战略退却意见,得到了卢德铭、余贲民、苏先骏等多数前委委员的支持。师长余洒度虽持不同意见,但少数服从多数,会议最后以前敌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向萍乡退却”的正确决定。
        余洒度在湘赣边秋收起义迭遭失利的情况下,“仍主张取浏阳直攻长沙”,固然是十分错误的,但这种错误主张实际上是当时中共中央浓厚存在的“左”倾盲动主义思潮的反映,而不仅仅是一两个人的错误。
        所幸的是,身负领导秋收起义重任的前委书记毛泽东,在关键时刻,头脑清醒而又冷静,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与气魄,不唯上,不唯书,审时度势,果断决策,适时地改变了中共中央和湖南省委“会攻长沙”的原定计划,作出了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的决策,并取得了卢德铭等多数前委委员的支持,从而统一了工农革命军的步调与行动,为处于困境中的秋收起义部队找到了一条新生之路。
        那么,文家市退兵,究竟向哪里退?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具体向哪里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过去,文家市会合时,毛泽东虽然在安源会议上通过王兴亚的介绍对井冈山略有所闻,但没有产生向井冈山进军的确切概念,文家市前委会议上也没有明确提出上井冈山。所据如下:
        张启龙回忆说:“从文家市到井冈山是逐步明确的,当时在文家市还不明确,不知道有个井冈山,我记得毛委员在文家市向部队讲话时,没有明确说到井冈山去。”
        张宗逊回忆说:“有人说毛主席在文家市那个时候就看准了要到井冈山搞根据地。根据我的回忆不是这样。在文家市集合部队后,没有提出到井冈山搞根据地,部队的实际行动也没有向井冈山进军,当时还是想往主力(即南昌起义部队)靠。”
        熊寿祺回忆说:“在文家市没有提到要上井冈山,也没有提到要搞根据地。”
        赖毅回忆说:“在文家市没有提上井冈山,只是说到罗霄山脉那个地方去。至于井冈山,可能是毛主席沿途边走边调查研究才搞清楚的。”
        何长工后来也回忆说:“当时只说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后来才逐渐明确为向井冈山进军了。这也是在实践中一步步认识到的。”
        可见,在文家市会合时,并没有明确提出向井冈山进军的问题。文家市会合及其前委会议决议的具体进军目标是——“向萍乡退却”。文献依据是余洒度1927年10月19日的原始报告:“第一团整理后……至中途毛泽东以前敌书记名义来信,嘱度即将部队改道退萍乡再说。”  “19日抵文家乡……后以前敌委员会决议,以保存实力,应退萍乡,次日部队即向萍乡退却。”
        2.文家市退兵的历史意义
        在文家市前委会议上,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党的前敌委员会,目睹秋暴严重受挫的现状,冷静地分析了形势和敌我力量的对比,毅然决断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即“向萍乡退却”,从而彻底摒弃了攻打长沙夺取中心城市的原定计划。这一退兵之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文家市退兵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典范。湖南秋收暴动、会攻长沙的计划是当时中共中央和湖南省委决定的。但在暴动举事的实践中,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工农革命军严重受挫,如果机械地执行这一“既定方针”,势必造成全军覆没的悲剧。毛泽东在文家市提出的退却主张,正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正确决策,是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正是靠着这种实事求是的勇气和精神,中国革命才由弱变强,逐步走向胜利。
        (2)文家市退兵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战略退却与战略进攻相结合的创举。从当时秋收暴动的战略目标看,是夺取中心城市长沙。目的未果而退兵,当然是时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但这个退兵之举又不是盲目的、消极的,而蕴藏着自觉、积极的因素。如果是盲目的,  则定要“直取长沙”;如果是消极的,在战事失利、部队从五千之众减员到千余人枪之际,则会流散各地。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更好地进。这是革命的辩证法。退兵之后,部队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重整旗鼓,勇往直前,踏上了新的征途。正是文家市的退兵之举,才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才有中国革命新的战略进攻。
        (3)文家市退兵是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关键。大革命失败后,是继续在中心城市搞暴动,还是到广大农村和山区去建立根据地,这是一个根本方向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八七”会议之前,一直是照搬苏联模式,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的。苏联的十月革命在城市,巴黎公社革命也在城市。中国的北伐战争,也是在城市,从广州打到武汉、上海。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还能继续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吗?无数共产党人都在探索这个问题。毛泽东的文家市退兵之举,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新路。他没有继续把大革命失败后的这批宝贵的武装力量,去与国民党的强大正规军作殊死的较量。他看到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有几亿农民,广阔的农村和山区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果断提出“保存“应退萍乡”的战略决策,从此开拓了“以农村为中心”的伟大征程。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是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一步。因此说,文家市退兵是一个战略转折,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关键一步。
        9月20日清晨,工农革命军1500余人集合在里仁学校的操场上整装待发。毛泽东在会上宣布了中共前敌委员会关于不打长沙转兵向南的决定。他说:中国革命没有枪杆子不行。这次秋收起义,虽然受了挫折,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的武装斗争刚刚开始,万事开头难,干革命就不要怕困难。我们有千千万万的工人和农民群众的支持,只要我们团结一致,继续勇敢地战斗,胜利是一定属于我们的。讲到这里,他打了个比喻说:我们现在的力量很小,好比是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是一口大水缸,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要打破蒋介石那口大水缸。最后,毛泽东着重指出:秋收暴动,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长沙好不好呢?长沙好。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大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管的地方去,去发动农民群众,进行土地革命,文家市不是久留的地方,要找个合适的落脚点,去当“山大王”,当革命的“山大王”。
工农革命军战士听了毛泽东的话,很受启发和鼓舞,心情也豁然于朗了。

        随后,毛泽东同卢德铭、余洒度率领工农革命军,从文家市出发,沿罗霄山脉南下,向萍乡进发,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转移。
        22日,部队到达萍乡所属的上栗市。原打算经过萍乡去安源,这样既可收集二团在浏阳溃散回家的兵士,又可以与安源工人力量相结合,而后继续南下。但是到了上栗市,闻知萍乡有重兵把守,部队只得折回小枧,绕道芦溪。
        23日拂晓,部队即从芦溪出发,以陈皓为前卫司令官,毛泽东随前卫营行动,师部居中,苏先骏第三团为后卫,向莲花前进。当行进约十里许时,突然从后面传来枪声。江西军阀朱培德部江保定特务营的一连敌兵向指挥所冲来,为掩护部队后撤,总指挥卢德铭骑着白马通过一片开阔地时,不幸中弹,英勇牺牲,年仅23岁。芦溪折将,毛泽东和全军将士悲痛不已。
        卢德铭的忠骸,从此安卧在江西的红土地上。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