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现场教学 >
热点新闻
联系方式

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

培训一部:0539—8025001

培训二部:0539—8025001

培训三部:0539—8025001

培训四部:0539—8025001

后  勤 部:0539—8025001

网络宣传:0539—8025001

邮箱: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临沂市文化中心14楼

现场教学
茅坪八角楼
时间:2017-12-21 16:4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方案一

       一、教学主题

       学习毛泽东坚定信念、敢闯新路的精神。

       二、教学目的

       依托八角楼教学点丰富、直观的历史资源,帮助学员进一步深入了解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的艰难历程,认真总结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理论创新中的成功经验以及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远影响。从而,使学员更深刻地感悟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更加坚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主动性。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做到与时俱进,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教学用具

       1.一盏油灯。

       2.学习材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节选)。

       四、教学实施

       (一)教师现场点评

      学习毛泽东坚定信念、敢闯新路的精神

       这里是谢氏慎公祠,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旧址;后边一栋为八。角楼毛泽东旧居,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此居住和办公,领导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斗争。

       这两栋在井冈山很普通的房子,不仅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是非常宝贵的红色资源。井冈山斗争所开辟的井冈山道路是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起点;井冈山斗争形成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国现代革命精神的源头;井冈山斗争创立的红色政权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标志。这三句话集中体现了井冈山斗争的历史地位、历史意义。实际上,这样集中地体现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地位的三句话,在我们今天这个地方,在这些很不起眼的房子里面,都得到了非常集中的体现。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之前,一直是把工作重心放在大城市。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南京等中心城市建立了强大的反革命统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若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模式,以仅有的一点弱小武装力量同敌人拼“血本”,在中心城市搞武装起义之类的斗争,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在此历史抉择的紧要关头,中国革命究竟走什么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的白色恐怖和秋收起义暴动遭受严重挫折的情势下,以“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气概,独辟蹊径,引兵井冈,开始了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伟大实践。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井冈山道路。

       我们发现,毛泽东在开辟这条中国革命独特道路的过程中,首先是在这里运筹帷幄,从回答红军中的一个疑问开始,即红旗到底能打得多久?井冈山的斗争是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进行的,是极其艰苦的。在斗争中,有胜利与辉煌,也有低迷和挫折;有令人欢欣鼓舞的鼎盛时期,也有使人痛心疾首的失败经历。面对挫折和失败,在部队和群众中多次有人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得多久”的疑问。1927年冬,毛泽东在关键时刻把秋收起义失利后剩下来的队伍带上井冈山,开始了中国共产党人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转移,也开始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由于这种转变来得突然,致使革命队伍中不少人没有思想准备,于是他们悲观,没有信心,产生“这红旗能打下去吗”的疑问。在酃县水口村,前委委员、师长余洒度,三团团长苏先骏悄然出走。后来这些人大多成了叛徒。1928年3月,“左”倾盲动主义导致“三月失败”,在党内、军内又引起了“红旗虽然插上了井冈山,可这红旗能打多久”的疑问。1928年8月,湖南省委的错误指导导致井冈山斗争“八月失败”,一些政治动摇者、投机分子纷纷反水。这时候,在党内、雹内又有人重提“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他们认为,井冈山遭此劫难,元气大损,红旗难以再树起来了。“红旗到底能够打得多久”的悲观论调,党内有,党外有,地方上有,中央也有。这样一个疑问长期地存在、不断地弥漫,必然对革命造成极大的损害。因此,毛泽东认为不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不克服这种悲观思想,革命就不能向前发展一步。

       为了从理论上阐明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消除“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排除“左”、右倾思想的干扰,引导党和人民朝着胜利的道路前进,毛泽东在艰苦的斗争岁月里,深人调查,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进行红色政权理论的研究。毛泽东就是在我今天这个位置对湘赣边界党的一大的代表们初步回答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问题。后来,在八角楼的油灯下,毛泽东又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对中国革命的特点作了详尽分析,进一步论证了中国的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坚定了边界军民对敌斗争的必胜的信心,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沿着这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辟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了北京,最后把井冈山的红旗插上了天安门。

       那么毛泽东当时在这里是怎样进行理论思考的呢?又是怎样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的巨大勇气,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呢?我们今天带着这些问题,来这里重读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的几篇重要著作。

 

       (二)情景教学

 

       学员代表诵读《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第二部分。

 

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第一,它的发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的国家,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必然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因为这种奇怪现象必定伴着另外一件奇怪现象,那就是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不但全世界帝国主义国家没有一国有这种现象,就是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也没有一处有这种现象,仅仅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中国这样的国家才有这种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湘赣边界的割据,就是这许多小块中间的一小块。有些同志在困难和危急的时候,往往怀疑这样的红色政权的存在,而发生悲观的情绪。这是没有找出这种红色政权所以发生和存在的正确的解释的缘故。我们只须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第二,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例如四川、贵州、云南及北方各省,而是在一九二六和一九二七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这些省份的许多地方,曾经有过很广大的工会和农民协会的组织,有过工农阶级对地主豪绅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许多经济的政治的斗争。所以广州户生过三天的城市民众政权,而海陆丰、湘东、湘南、湘赣边界、湖北的黄安等地都有过农民的割据。至于此刻的红军,也是由经过民主的政治训练和接受过工农群众影响的国民革命军中分化出来的。那些毫未经过民主的政治训练、毫未接受过工农影响的军队,例如阎锡山、张作霖的军队,此时便决然不能分化出可以造成红军的成分来。第三,小地方民众政权之能否长期地存在,则决定于全国革命形势是否向前发展这一个条件。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则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不但没有疑义,而且必然地要作为取得全国政权的许多力量中间的一个力量。全国革命形势若不是继续地向前发展,而有一个乒匕校长期的停顿,则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是不可能的。现在中国革命形势是跟着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的继续的分裂和战争,而继续地向前发展的。所以,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若只有地方性质的赤卫队而没有正式的红军,则只能对付挨户团,而不能对付正式的白色军队。所以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所以“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第五,红色政权的长期的存在并且发展,除了上述条件之外,还须有一个要紧的条件,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学员代表诵读《井冈山的斗争》中的“革命性质问题”。

 

革命性质问题

 

       我们完全同意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中国现时确实还是处在资产阶级民权革命的阶段。中国彻底的民权主义革命的纲领,包括对外推翻帝国主义,求得彻底的民族解放;对内肃清买办阶级的在城市的势力,完成土地革命,消灭乡村的封建关系,推翻军阀政府。必定要经过这样的民权主义革命,方能造成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真正基础。我们一年来转战各地,深感全国革命潮流的低落。一方面有少数小块地方的红色政权,一方面全国人民还没有普通的民权,工人农民以至民权派的资产阶级,一概没有言论集会的权利,加入共产党是最大的犯罪。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之后,才慢慢地起来。和敌军打仗,不论哪一军都要硬打,没有什么敌军内部的倒戈或暴动。马日事变后招募“暴徒”最多的第六军,也是这样。我们深深感觉寂寞,我们时刻盼望这种寂寞生活的终了。要转入到沸热的全国高涨的革命中去,则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在内的政治的经济的民权主义斗争的发动,是必经的道路。

       对小资产阶级的政策,我们在今年二月以前,是比较地执行得好的。三月湘南特委的代表到宁冈,批评我们太右,烧杀太少,没有执行所谓“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于是改变原来前委的领导人,政策一变。四月全军到边界后,烧杀虽仍不多,但对城市中等商人的没收和乡村小地主富农的派款,是做得十分厉害的。湘南特委提出的“一切工厂归工人”的口号,也宣传得很普遍。这种打击小资产阶级的过左的政策,把小资产阶级大部驱到豪绅一边,使他们挂起白带子反对我们。近来逐渐改变这种政策,情形渐渐好些。在遂川特别收到了好的效果,县城和市镇上的商人不畏避我们了,颇有说红军的好话的。草林圩上逢圩(日中为市,三天一次),到圩两万人,为从来所未有。这件事,证明我们的政策是正确的了。豪绅对人民的税捐很重,遂川靖卫团在黄坳到草林七十里路上要抽五道税,无论什么农产都不能免。我们打掉靖卫团,取消这些税,获得了农民和中小商人全体的拥护。

中央要我们发布一个包括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政纲,我们则提议请中央制订一个整个民权革命的政纲,包括工人利益、土地革命和民族解放,使各地有所遵循。

       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的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我们建议中央,用大力做军事运动。

       全体学员齐声朗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最后一段。

       所谓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快要”二字作何解释,这点是许多同志的共同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三)教师点评

 

       从以上可知,井冈山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的丰硕成果。一部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实质上就是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历史。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要求我们要始终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

 

       (四)讲解员讲解

 

       附:教师点评词

 

      学习毛泽东坚定信念、敢闯新路的精神

 

各位学员:

       大家好!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到茅坪参观学习。

       大革命时期,八角楼所在的茅坪就是袁文才领导的农民自卫军的大本营。1927年10月7日,就是在这个地方,袁文才打开山门,迎接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让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安下了家。工农革命军安家井冈山后,茅坪又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大本营和湘赣边界工农武装,真-機姬中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及其后勤单位很长时期都驻扎在这里。

       安家井冈山,工农革命军面临许多棘手问题,其中最大的困难是凝聚队伍。

       为什么?井冈山安家,一方面与中央的行动计划相违背,另一方面转移是失利后被迫进行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曾多次对身边人讲:我上井冈山是被逼上梁山),充满艰辛又缺乏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一旦遭遇挫折,革命队伍中总是有不少人悲观失望,缺乏信心,怀疑这条道路的正确性,怀疑秋收起义打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红旗是否能打下去。

       艰苦的斗争中不断有人脱逃革命,包括工农革命军中的一些高级将领。 1927年10月,在湖南酃县水口,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委员、师长余洒度,三团团长苏先骏悄然出走,脱逃革命,后来都成了叛徒。1927年12月,在湖南茶陵湖口,团长陈皓、副团长徐庶、参谋长韩昌剑、一营营长黄子吉又企图叛变投敌。

       井冈山上当时弥漫的悲观情绪和思想,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长期存在,不断蔓延,必然涣散革命队伍斗志,对中国革命造成极大的损害。井冈山保留的这支革命的火种就会熄灭。因此,毛泽东认为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克服悲观思想,是当时中国革命遇到的首先必须解决的最基本问题。革命的基础是队伍,队伍凝聚不住,中国革命就不可能向前发展一步。

       为了消除革命队伍中的悲观情绪和思想,引导和鼓舞斗志,1928年5月至10月,毛泽东深入思考,在八角楼上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详尽分析了中国革命的特点,论证了在井冈山建立红色政权和武装割据的原因:(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经济和政治上的发展极不平衡,地方性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了反动统治的缝隙,给革命以可乘之机。这是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中一小块或若干小块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2)第一次大革命的影响,良好的群众基础。(3)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5)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在论证的基础上,毛泽东大胆预见:“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

       回顾中国革命的历程,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后来基本上就是按照毛泽东当年的预见,从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到瑞金,再到延安,最后走向全中国,一步步走过来的。可以说,毛泽东当年在井冈山的预见正是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雏形。在当时中国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对这个问题的理论回答和引导,好像茫茫黑夜的一盏明灯,坚定了边界军民对敌斗争必胜的信念。

       井冈山斗争艰苦卓绝,井冈山军民长期坚定信念而没有溃散,除了边界党、工农革命军代表人民利益、维护人民利益外,毛泽东红色政权理论的正确引导使井冈山军民认识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性,看到了这条道路的光辉未来,是一个重要因素。

       来到井冈山,大家可以感受到:当年的井冈山偏僻、闭塞,几乎是音信难通、与世隔绝。毛泽东为什么就能够大胆预见?我们常说井冈山精神的核心是“坚定信念,敢闯新路”,井冈山道路也是在“坚定信念,敢闯新路”中闯出来的。井冈山斗争时期,如果没有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中国革命也许还要在当时那条错误的道路上纠缠很长一段时间。但“坚定信念,敢闯新路”不是拍脑袋,也不是拍胸脯。那么,毛泽东到底为什么能够在井冈山时期就能透过大山看中国,“坚定信念,敢闯新路”,预见到这条正确道路的基本方向?

       抗战时期,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成员谢伟思曾提出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毛主席能够成功地战胜他的众多对手而成为公认的领袖?”他认为,通过和毛泽东近距离的接触和观察了解,他得出了结论:“他目光远大。”所谓目光远大,其实就是一种战略思维,能够站在宏观的高度看全局、看未来。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透过大山看中国,看世界,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善于通过理论创新从宏观上正确引导中国革命,毛泽东是这方面的典范。井冈山斗争时期是这样,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也是如此。因此,国际友人曾如此评价:“毛主席是理论上的领袖,每当中国革命面临关键时刻,他就发表重要文章,给革命确定方向。”

       目光远大,站得高看得远,还要看得准。1939年12月,在延安,外国友人曾经问过毛泽东这样一个问题:在井冈山您为什么就能预见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基本方向?毛泽东回答: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在党内学历不是最高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得也不是最多的。当时,我们党内一些从苏联留学回来的中央领导人看不起毛泽东,甚至嘲笑说“山沟里没有马克思主义”。但历史恰恰证明,正是从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出了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井冈山道路。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曾说过:“整个的罗霄山脉我们都走遍了;各部分比较起来,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的中段,最利于我们的军事割据。”可见,建立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是经过毛泽东的深入调查和深思熟虑的。毛泽东是当时我们党内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对中国国情最为了解的一个人。

       毛泽东是一代传人,但正如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所说:“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正是因为能够始终站在宏观的高度看全局、看未来,又了解中国的国情,敢于解放思想,在中国革命关键时刻,毛泽东总是能够表现出超越常人的战略眼光,准确判断形势,正确作出决策,始终坚定信念,牢牢把握住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我想,这也是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者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八角楼上保留着一盏当年的青油灯。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在一根灯芯如豆的灯光下,苦苦思考中国革命的未来,写下了两篇光辉著作,点燃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星星之火。希望通过今天的参观、体验,大家有更多感悟,也愿八角楼上当年的那盏明灯永远照亮各位前行的道路。

 

方案二

 

       一、教学主题

 

       学习毛泽东的战略思维,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

 

       依托八角楼教学点丰富、直观的历史资源,帮助学员进一步深入了解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的艰难历程,认真总结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理论创新中的成功经验以及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远影响。从而,使学员更深刻地感悟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主动性。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做到与时俱进,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教学用具

 

       1.油灯一盏。

       2.学习材料:《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人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节选)。

 

       四、教学实施

 

学习毛泽东的战略思维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各位学员:

       大家好!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到茅坪学习参观。

       大革命时期,茅坪就是袁文才领导的农民自卫军的大本营;井冈山斗争时期,茅坪又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大本营和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的指挥中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及其后勤单位很长时期都驻扎在这里。

       1927年10月7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打着中国共产党人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第一面红旗,来到茅坪安家,开始了开辟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伟大实践。

       这条道路的探索(井冈山安家),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转移,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种转移来得太突然。一方面与中央的行动计划相违背(当时,中央号召共产党人拿起武器去攻打城市,希望像苏联一样通过攻占大城市很快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1927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还受到了处分,被撤销了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和中共湖南省委委员的职务);另一方面转移是失利后被迫进行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曾多次对身边人讲:我上井冈山是被逼上梁山),充满艰辛又缺乏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一旦遭遇挫折,革命队伍中总是有不少人怀疑这条道路的正确性,悲观失望,缺乏信心,产生“这红旗能打下去吗”的疑问。

       斗争中不断有人脱逃革命,包括工农革命军中的一些高级将领。1927年10月,在湖南酃县水口,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委员、师长余洒度,三团团长苏先骏悄然出走,脱逃革命,后来都成了叛徒。1927年12月,在湖南茶陵湖口,团长陈皓、副团长徐庶、参谋长韩昌剑、一营营长黄子吉又企图叛变投敌。幸被一营党代表宛希先发现,及时告诉毛泽东,才制止了这场一旦得逞将对中国革命进程造成巨大影响的通敌叛变活动。

       这种悲观情绪和思想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长期存在,不断弥漫,必然涣散革命队伍斗志,对中国革命造成极大的损害。井冈山保留的这支革命的火种就会熄灭。因此,毛泽东认为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克服悲观思想,是当时中国革命的最基本问题。

       为了消除革命队伍中的悲观情绪和思想,引导和鼓舞斗志,1928年5月至10月,毛泽东在这里的八角楼上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详尽分析了中国革命的特点,论证了中国的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经济和政治上的发展极不平衡,地方性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了反动统治的缝隙,给革命以可乘之机。这是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中一小块或若干小块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2)大革命影响下良好的群众基础。(3)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5)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在论证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大胆预见:“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反观中国革命的历程,基本上是按照毛泽东当年的预测,从井冈山到瑞金再到延安,最后走向全中国,一步步走过来的。这就是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雏形。毛泽东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和引导,好像茫茫黑夜的一盏明灯,坚定了边界军民对敌斗争必胜的信念。

       井冈山斗争两年四个月,4.8万多人献出了宝贵生命。这4.8万多人除了大量的农民外,还有知识分子、富家子弟、国民党俘虏和投诚人员。比如:谢甲开、曹福海、刘真等。他们为什么能够面对敌人的酷刑和屠刀大义凛然、铁骨铮铮?是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坚定理想信念的形成绝非自然天成,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引导。我们常说,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上信念坚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井冈山斗争艰苦卓绝,井冈山军民长期坚定信念而没有溃散,除了边界党、工农革命军代表人民利益、维护人民利益外,毛泽东红色政权理论的正确引导使井冈山军民认识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性,看到了这条道路的光辉未来,是一个重要因素。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但正如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所说:“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井冈山精神的核心是“坚定信念,敢闯新路”,井冈山道路就是在“坚定信念,敢闯新路”中开创的,但“坚定信念,敢闯新路”不是拍脑袋,也不是拍胸脯。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为什么能够预见到这条道路的正确性?抗战时期,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成员谢伟思曾提出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毛主席能够成功地战胜他的众多对手而成为公认的领袖?”通过了解,他得出的结论是:“他目光远大。”何为目光远大?其实谢伟思是在以一个外国记者的眼光赞赏毛泽东是一个战略家。毛泽东戎马生腔,没有上过军事院校,也不喜欢带枪,但他善于战略思维,总是始终站在宏观的高度统揽全局。这种战略思维也是我们每个领导应具的重要素质。

       党的十六大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努力培养自己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增强分析复杂形势的战略思维能力,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这点。

怎么培养?毛泽东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其一,学习毛泽东勤于学习理论,注重理论指导。毛泽东一生勤于理论学习,并善于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192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分析指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悲观情绪产生“是因为他们对于一般情况的实质并没有科学地加以分析”,“没有找出这种红色政权所以发生和存在的正确解释的缘故”。毛泽东曾经总结指出:“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培养、提高战略思维,要有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深厚的理论素养,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关键时刻总是表现出高人一筹,好像总是带着望远镜和显微镜,比别人看得远、看得深,自然就看得准。

       其二,学习毛泽东敢于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创新。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是毛泽东一生的品格。井冈山道路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成果。否则,中国革命可能还要在死胡同纠缠很长一段时间。毛泽东是善于通过创新从理论上正确引导群众、说服群众的典范。井冈山斗争时期是这样,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也是如此。国际友人曾如此评论道:“毛主席是理论上的领袖,每当中国革命面临关键时刻,他就发表重要文章,给革命确定方向。”(历史启迪现在:我们有的干部善于作决策,但不善于作解释)。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理论指导,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本本、教条,墨守成规,就不仅不能成为望远镜和显微镜,反而会变成“紧箍咒”。

       其三,学习毛泽东坚持调查研究,熟悉中国国情。这是连接理论与创新的一个关键环节。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在党内学历不是最高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得也不是最多的。“左”倾教条主义者甚至嘲笑说“山沟里没有马克思主义”。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正是从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出了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井冈山道路。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曾说过:“整个的罗霄山脉我们都走遍了;各部分比较起来,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的中段,最利于我们的军事割据。”可见,建立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经过毛泽东的深入调查和深思熟虑的。为此,193 g绰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强调: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正是因为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理论武器,同时又熟悉中国国情,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毛泽东才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战略眼光和深邃洞察力,在中国革命关键时刻,总是能够准确判断形势,作出正确厌策,始终充满信心,牢牢把握住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八角楼上保留着一盏当年的青油灯。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在一根灯芯如豆的灯光下,苦苦思考中国革命的未来,写下了两篇光辉著作,点燃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星星之火。希望通过今天的参观、体验,大家有更多感悟,也愿八角楼上当年的那盏明灯永远照亮各位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