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身别亲成大义的胡少海
1928年7月间,《湖南国民日报》刊登一则《悬赏缉暴子》启事:“孽子占鳌,客岁与共匪朱德等窜入宜城,……转呈各处上峰通缉在案,如获占鳌一名, 自愿出花小洋五百圆。”
刊登这则启事的是胡泮藻,他愿花巨资通缉的人正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胡少海。胡少海原名振弼,学名占鳌,字少海,1898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宜章县岩泉镇带下胡家村。带下胡家在当地是一个比较大的家族聚居村庄,胡少海父亲胡泮藻是县里有名的首富,势力庞大。胡泮藻共育七子,少海排行第五,曾是宜章人人羡慕的“五少爷”。他出身富豪之家,从来不用为衣食而忧,可当他走出家门,每次看到无地无家无论寒暑都缩在街头的赤脚老人,看到为填饱肚子,父母不得不狠着心,将亲生儿女头上插上稻草,一根稻草就让他们从生身父母手中不知飘零何处……,平日里舞枪弄棒,刀走眼前都不眨眼的他真想到一个无人处纵声大哭一场。为什么他们要四处流浪?为什么他们如此幼小,有的连话都说不全就要被迫离开父母,卖到不知何处?日渐长大的他不想再靠收租过活,因为街头的一切让他不忍,他想要寻找一种不同于现在的生活方式。为了这种寻找,他只身赴武汉求学。
1921年,他离家投到驻扎在嘉禾县的国民党李国柱部队当了一名士兵。由于勇敢善战,不久升为营长。
1925年国共合作时期,他来到广东韶关南华寺,进入程潜主办的“攻鄂军讲武学校”第二期学习。在这里,他聆听了周恩来等人的演讲,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参军的他就是要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寻找的是什么,他也说不十分清楚,可心里却始终在想着,寻找着。在聆听革命志士演讲时,他的心动了,他第一次为自己多年来的追寻找到答案,是旧制度、旧社会让无辜的人连起码的生活都没有。他要为世间不公斗争就要与旧制度、旧社会斗争。
学成毕业的胡少海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任营长。由于他作战勇敢,战功卓著,不久即被提升为团长,参加了北伐战争中的攻克武昌等战役、战斗。
“四一二”政变后,他率部分湘籍士兵脱离部队入湘粤边境,他要为自己选择革命事业而奋斗。他一边战斗,一边积极寻找党组织,经过这一段斗争,他越来越清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要跟共产党走,扫尽世间不公。他找到了隐蔽在湘粤边境的中共宜章县委领导人,见到党组织后,将自己带的部队全部交给党,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要做党的人,要把一切交给党的事业。
八一南昌起义后,朱德率领余部千里转战。为保存革命力量,朱德率南昌起义军余部进入汝城范石生部队。翌年初,蒋介石发觉后,立即下令要范石生解除起义军的武装,抓捕朱德。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朱德与陈毅等一起决定“实现汝城会议,发动湘南暴动”。稍后大军向湘南挺进,杨子达、胡少海等人前往迎接,并充任向导,带领朱、陈部队经乳源县杨家寨进入宜章县境,先是人驻乳源大坪杨家寨(今属乐昌市),随即又转移到宜章莽山洞休整。此前,中共湘南特委已制定了《湘南暴动计划》。在与胡少海等人详谈,掌握了当地的情况后,朱德等经过研究,定下智取宜章之计,让身份还未暴露的胡少海带大部队进城。胡少海知道这次回去的意义,也知道会给自己带来什么结果,父亲定会大发雷霆。身为人子,他并不想忤逆父母之心意。有时,他甚至想,如果自己的家只是能过温饱生活, 自己就不用为一些选择而困扰,可是,人的出身和时代都不能选择。想到这个时代,想到街头飘零的老人和孩子,他不由紧闭上眼睛:父亲,恕儿不孝。希望有一天您能不为我的选择生气,而是为我而感到欣慰。即便父亲的行为是他不愿接受的,但是对于父亲,他就是儿子,他不想伤害父亲,他是要推翻旧社会和旧制度。
1928年1月12日,身穿灰军装的胡少海骑着高头大马,带着几个随从进了宜章县城,直奔县政府。县长杨孝斌对己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第140团副团长的宜章名人胡家五少爷礼遇有加。胡少海顺利地为“团长王楷”(即朱德化名)所率领的大部队进城做好准备。
下午,朱德率领全团部队进了城,按计划在各要道布置岗哨,控制了国民党县警务局、挨户团和保安队。当时眼见每个官兵的军帽上还戴着青天白日徽,队伍前头还打着国民革命军的军旗,尤其是县里出了革命军的团长,宜章县的士绅们个个喜笑颜开,没有觉察丝毫异常。当天晚问,遵照朱德指示,胡少海还以酬谢桑梓父老之名“款待”县政府头目和有名的士绅。此刻,中共宜章县委书记胡世俭也秘密潜入城内,布置起义的事项。他们很快控制了现场。与此同时,按照约定的信号,城内一声炮响。“起义部队向县团防局的所在地养生书院发起进攻,中共宜章县委组织的几百人的暴动队伍在胡世俭的率领下,大声呐喊着冲杀进来。”很快,王尔琢指挥的部队迅速解除了团防局的武装,将300多名警察、保安队员都缴了械,只有城外一部分民团闻讯跑掉。随后,起义队伍在朱德指示卞打开监狱,放出被关押的革命分子和受难农民,并打开粮仓,把粮食分给城内居民。
乡绅们个个斥责,宜章首富胡泮藻有个“好儿子”一向好面子的胡泮藻只得闭门不出。
胡少海回到家时,对于宜章一事,父亲并没跟他多作声,只是一个劲地生闷气。他希望父亲也能认识到当前的形势,一再劝导父亲,给他讲革命道理,当他说到让父亲退田退地给农民时,他父亲听着气得声音都变了:你难道想让祖宗家业毁在我手里吗?事后,父亲又多次让胡少海的四哥和六弟来劝他回心转意,让他别再任性,回家好好过日子。他知道,父亲盼着他能回家,可他从走上革命道路,就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党,交给了信念。他让兄弟们转告父亲,他要跟着共产党去扫清天下的不公,他要投身革命的家了。父亲一气之下,就刊登了文头那则启事。
当胡少海看到启事后,不禁悲从中来。今天年迈的父亲断然要与昔日疼爱的骨肉决裂,他老人家内心经历了怎样的痛苦啊。他不祈求老父亲能原谅他,只愿他能扛过去,不要气坏了身体。他尽管对家庭和父兄们的做法有所不满,恨这个世道,可他们毕竟对自己都是很好的,他也不是个无义之人,父母之恩、兄弟之情,怎能不懂得,只是他看到不公之事就血往头上涌,又怎能够冷眼旁观。
智取宜章后,起义部队进行改编,“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师”正式成立,朱德任师长,陈毅任党代表。参加暴动的宜章县农军则暂编为赤卫队,由胡少海负责指挥。
宜章年关暴动的烈火,很快扩展到了湘南、粤北的20余县。胡少海率领赤卫队配合革命军攻打岩泉圩,攻占许克祥师部驻地-一坪石,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1928年2月,第3团扩编为工农革命军第3师,胡少海任师长,著名的彭家女将就在该师。趁湘桂军阀混战之机,朱德率工农革命军第1师转战郴县、末阳等地,支援当地的农民起义,胡少海则率第3师留守宜章,保卫红色政权。
他和战友们艰苦奋战近3个月,先后在湘南建立了8个县苏维埃政府,组建了3个农军师和2个独立团,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革命风暴遍及20多个县,近100万人参加,沉重打击了农村封建势力。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的第1师和胡少海、邓允庭率领的第3、第7师相继到达宁肉砻市,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朱毛会师后,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胡少海出任第29团团长,并被选为第四军军委委员。
1928年6月中旬,湘赣敌人调集重兵对井冈山发动联合“会剿”。毛泽东、朱德经过周密部署和引敌分散,决定在七溪岭与敌决战。23日上午,胡少海率29团,陈毅安率31团第1营于凌晨抢占七溪岭制高点望月亭阵地,指挥部队连续击退敌精锐团的7次冲锋,与红28团、红31团一起,打垮敌军三个团,最后在龙源口把杨池生的“精锐团”全部合歼,取得著名的龙源口战斗的胜利。
1929年3月,胡少海调任红四军第2纵队司令员。赴任后,他率部转战闽西,参加了攻打龙岩、全歼守敌一个旅的战斗;并参与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工作。7月,红四军前委根据闽西特委的要求,派胡少海、谭震林、邓毅刚等人协助组建闽西地方红军。9月,以龙岩、永定、上杭暴动武装力量为基础,党组建了闽西地方红军的第一支正规部队一红四军第4纵队,刚参加完攻克“铁上杭”的胡少海又调任第4纵队司令员。
10月初,毛泽东在上杭临江楼上会见胡少海、张鼎丞等4纵队领导,赞扬了第4纵队在攻打上杭时表现出的英勇顽强精神。毛泽东对他寄予厚望,希望能把红军的好传统带到第4纵队去,使这支地方武装早日成为红军的一支劲旅。他响亮地回答:毛委员,我按您在井冈山的办法治军,我会尽最大的力气带好队伍,不辜负您的期望。他更用行动来完成肩上的重任。第4纵队在他的领导下,经过几个月的战斗和训练,战斗力明显提高。他从严治军,不断整饬军队纪律。第4纵队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受闽西百姓称道。
1929年12月底,他在上杭古田参加了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会议,这次会议让他深受震动。自己痛恨旧制度的不公,参加革命后一心扑在打仗上,研究如何打胜仗,但对于会上提出的建立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等问题都是自己以前所未思考过的。
会后,他一遍遍地学习《古田会议决议》,心中波澜起伏。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要使整个红军完全成为真正的人民军队。他反复地认真念着,一点点思索着。军事是政治的继续,打胜仗是为我们的政治任务服务的。革命宗旨尽在民众,大家冒着死的危险上山就是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我们的胜仗不仅仅局限于战场,今后要如决议中所讲的团结好战士,团结好群众。从到井冈山,他就有深切体会,根据地人民的喜悦让他看到未来的美好时代。尤其是他带领部队征战,朴实的老百姓把自己都不舍得吃的仅有的一点粮食硬放在他们手上时,他和战士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温暖,还有和老百姓彼此心的温度。听了这个决议后,他感到自己平时做得还不够,尤其是对朝夕相处的战友,一着急就不注意工作的方法。一味强调士兵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忽略了对士兵的说服教育工作,有时战士稍不注意或听错口令,就不由得会大声叱责,有时还罚战士关他们禁闭。想到这儿,看着会议决议,他决心认真反思自己的过去。
他在组织生活会上诚恳地作了自我批评,主动找一些被他批评错了的战士谈心,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战士们平时就敬重他,都觉得司令员伙直坦荡。尤其是他背叛家庭闹革命,连父亲都不认他了。谁没有骨肉亲,可他这样做还不是为了更多的百姓吗?虽然他有时严了点,还会急躁,但是大家并不怪他,大家都知道,那是他为革命着急啊。上次在观音寺与敌作战中,他获悉六弟任敌连长,做危害百姓的事时,他恨铁不成钢,气得大骂六弟,并立即率军穷追猛打。司令员为了穷人也能过上好日子,没有了父亲、兄弟,他图什么呀。作为手下,大家都早已在心中把司令员当成了自己的兄弟。现在,司令员主动诚恳地跟他们道歉、谈心,更让他们从心底佩服他无私坦荡的胸怀,战士们跟他讲,我们都离开了家,参加革命,早已把部队当成了自己的家,把战友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以后,您也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兄弟吧。他与战士们亲如一家,大家都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他的部队战斗力更加强大。1930年1月,为粉碎国民党三省“会剿”,他率第4纵队挥师赣南,纵横几百里,连克宁都、信平两城,并在水南和施家边歼灭敌独立15旅,打开了闽粤赣边的新局面。
5月,闽西红军扩编,成立红二十军,胡少海奉命出任军长,邓子恢兼任政治委员,下辖第1、第2、第3纵队,共1000余人。红二十军成立后,在胡少海领导下,队伍不断壮大,逐渐扩大到5个纵队,成为红军中一支强有力的战斗力量。不久,红四军第4纵队与红十二军第1纵队按照中共闽西特委的命令,合编为红二十一军,胡少海任军长,李任予为政治委员,下辖5个纵队,共2000余人,千余支枪。
7月,为了扩大苏区,巩固革命政权,他率二十一军亲临前线指挥战斗,8月6日傍晚,胡少海到十字街口察看地形,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2岁。
在风雨如晦的年代里,救亡让每个有血性的国人奋起抗争。时代的磨难让他不能以孝报家,但他却一生以忠肝义胆报国。
刊登这则启事的是胡泮藻,他愿花巨资通缉的人正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胡少海。胡少海原名振弼,学名占鳌,字少海,1898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宜章县岩泉镇带下胡家村。带下胡家在当地是一个比较大的家族聚居村庄,胡少海父亲胡泮藻是县里有名的首富,势力庞大。胡泮藻共育七子,少海排行第五,曾是宜章人人羡慕的“五少爷”。他出身富豪之家,从来不用为衣食而忧,可当他走出家门,每次看到无地无家无论寒暑都缩在街头的赤脚老人,看到为填饱肚子,父母不得不狠着心,将亲生儿女头上插上稻草,一根稻草就让他们从生身父母手中不知飘零何处……,平日里舞枪弄棒,刀走眼前都不眨眼的他真想到一个无人处纵声大哭一场。为什么他们要四处流浪?为什么他们如此幼小,有的连话都说不全就要被迫离开父母,卖到不知何处?日渐长大的他不想再靠收租过活,因为街头的一切让他不忍,他想要寻找一种不同于现在的生活方式。为了这种寻找,他只身赴武汉求学。
1921年,他离家投到驻扎在嘉禾县的国民党李国柱部队当了一名士兵。由于勇敢善战,不久升为营长。
1925年国共合作时期,他来到广东韶关南华寺,进入程潜主办的“攻鄂军讲武学校”第二期学习。在这里,他聆听了周恩来等人的演讲,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参军的他就是要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寻找的是什么,他也说不十分清楚,可心里却始终在想着,寻找着。在聆听革命志士演讲时,他的心动了,他第一次为自己多年来的追寻找到答案,是旧制度、旧社会让无辜的人连起码的生活都没有。他要为世间不公斗争就要与旧制度、旧社会斗争。
学成毕业的胡少海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任营长。由于他作战勇敢,战功卓著,不久即被提升为团长,参加了北伐战争中的攻克武昌等战役、战斗。
“四一二”政变后,他率部分湘籍士兵脱离部队入湘粤边境,他要为自己选择革命事业而奋斗。他一边战斗,一边积极寻找党组织,经过这一段斗争,他越来越清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要跟共产党走,扫尽世间不公。他找到了隐蔽在湘粤边境的中共宜章县委领导人,见到党组织后,将自己带的部队全部交给党,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要做党的人,要把一切交给党的事业。
八一南昌起义后,朱德率领余部千里转战。为保存革命力量,朱德率南昌起义军余部进入汝城范石生部队。翌年初,蒋介石发觉后,立即下令要范石生解除起义军的武装,抓捕朱德。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朱德与陈毅等一起决定“实现汝城会议,发动湘南暴动”。稍后大军向湘南挺进,杨子达、胡少海等人前往迎接,并充任向导,带领朱、陈部队经乳源县杨家寨进入宜章县境,先是人驻乳源大坪杨家寨(今属乐昌市),随即又转移到宜章莽山洞休整。此前,中共湘南特委已制定了《湘南暴动计划》。在与胡少海等人详谈,掌握了当地的情况后,朱德等经过研究,定下智取宜章之计,让身份还未暴露的胡少海带大部队进城。胡少海知道这次回去的意义,也知道会给自己带来什么结果,父亲定会大发雷霆。身为人子,他并不想忤逆父母之心意。有时,他甚至想,如果自己的家只是能过温饱生活, 自己就不用为一些选择而困扰,可是,人的出身和时代都不能选择。想到这个时代,想到街头飘零的老人和孩子,他不由紧闭上眼睛:父亲,恕儿不孝。希望有一天您能不为我的选择生气,而是为我而感到欣慰。即便父亲的行为是他不愿接受的,但是对于父亲,他就是儿子,他不想伤害父亲,他是要推翻旧社会和旧制度。
1928年1月12日,身穿灰军装的胡少海骑着高头大马,带着几个随从进了宜章县城,直奔县政府。县长杨孝斌对己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第140团副团长的宜章名人胡家五少爷礼遇有加。胡少海顺利地为“团长王楷”(即朱德化名)所率领的大部队进城做好准备。
下午,朱德率领全团部队进了城,按计划在各要道布置岗哨,控制了国民党县警务局、挨户团和保安队。当时眼见每个官兵的军帽上还戴着青天白日徽,队伍前头还打着国民革命军的军旗,尤其是县里出了革命军的团长,宜章县的士绅们个个喜笑颜开,没有觉察丝毫异常。当天晚问,遵照朱德指示,胡少海还以酬谢桑梓父老之名“款待”县政府头目和有名的士绅。此刻,中共宜章县委书记胡世俭也秘密潜入城内,布置起义的事项。他们很快控制了现场。与此同时,按照约定的信号,城内一声炮响。“起义部队向县团防局的所在地养生书院发起进攻,中共宜章县委组织的几百人的暴动队伍在胡世俭的率领下,大声呐喊着冲杀进来。”很快,王尔琢指挥的部队迅速解除了团防局的武装,将300多名警察、保安队员都缴了械,只有城外一部分民团闻讯跑掉。随后,起义队伍在朱德指示卞打开监狱,放出被关押的革命分子和受难农民,并打开粮仓,把粮食分给城内居民。
乡绅们个个斥责,宜章首富胡泮藻有个“好儿子”一向好面子的胡泮藻只得闭门不出。
胡少海回到家时,对于宜章一事,父亲并没跟他多作声,只是一个劲地生闷气。他希望父亲也能认识到当前的形势,一再劝导父亲,给他讲革命道理,当他说到让父亲退田退地给农民时,他父亲听着气得声音都变了:你难道想让祖宗家业毁在我手里吗?事后,父亲又多次让胡少海的四哥和六弟来劝他回心转意,让他别再任性,回家好好过日子。他知道,父亲盼着他能回家,可他从走上革命道路,就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党,交给了信念。他让兄弟们转告父亲,他要跟着共产党去扫清天下的不公,他要投身革命的家了。父亲一气之下,就刊登了文头那则启事。
当胡少海看到启事后,不禁悲从中来。今天年迈的父亲断然要与昔日疼爱的骨肉决裂,他老人家内心经历了怎样的痛苦啊。他不祈求老父亲能原谅他,只愿他能扛过去,不要气坏了身体。他尽管对家庭和父兄们的做法有所不满,恨这个世道,可他们毕竟对自己都是很好的,他也不是个无义之人,父母之恩、兄弟之情,怎能不懂得,只是他看到不公之事就血往头上涌,又怎能够冷眼旁观。
智取宜章后,起义部队进行改编,“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师”正式成立,朱德任师长,陈毅任党代表。参加暴动的宜章县农军则暂编为赤卫队,由胡少海负责指挥。
宜章年关暴动的烈火,很快扩展到了湘南、粤北的20余县。胡少海率领赤卫队配合革命军攻打岩泉圩,攻占许克祥师部驻地-一坪石,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1928年2月,第3团扩编为工农革命军第3师,胡少海任师长,著名的彭家女将就在该师。趁湘桂军阀混战之机,朱德率工农革命军第1师转战郴县、末阳等地,支援当地的农民起义,胡少海则率第3师留守宜章,保卫红色政权。
他和战友们艰苦奋战近3个月,先后在湘南建立了8个县苏维埃政府,组建了3个农军师和2个独立团,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革命风暴遍及20多个县,近100万人参加,沉重打击了农村封建势力。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的第1师和胡少海、邓允庭率领的第3、第7师相继到达宁肉砻市,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朱毛会师后,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胡少海出任第29团团长,并被选为第四军军委委员。
1928年6月中旬,湘赣敌人调集重兵对井冈山发动联合“会剿”。毛泽东、朱德经过周密部署和引敌分散,决定在七溪岭与敌决战。23日上午,胡少海率29团,陈毅安率31团第1营于凌晨抢占七溪岭制高点望月亭阵地,指挥部队连续击退敌精锐团的7次冲锋,与红28团、红31团一起,打垮敌军三个团,最后在龙源口把杨池生的“精锐团”全部合歼,取得著名的龙源口战斗的胜利。
1929年3月,胡少海调任红四军第2纵队司令员。赴任后,他率部转战闽西,参加了攻打龙岩、全歼守敌一个旅的战斗;并参与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工作。7月,红四军前委根据闽西特委的要求,派胡少海、谭震林、邓毅刚等人协助组建闽西地方红军。9月,以龙岩、永定、上杭暴动武装力量为基础,党组建了闽西地方红军的第一支正规部队一红四军第4纵队,刚参加完攻克“铁上杭”的胡少海又调任第4纵队司令员。
10月初,毛泽东在上杭临江楼上会见胡少海、张鼎丞等4纵队领导,赞扬了第4纵队在攻打上杭时表现出的英勇顽强精神。毛泽东对他寄予厚望,希望能把红军的好传统带到第4纵队去,使这支地方武装早日成为红军的一支劲旅。他响亮地回答:毛委员,我按您在井冈山的办法治军,我会尽最大的力气带好队伍,不辜负您的期望。他更用行动来完成肩上的重任。第4纵队在他的领导下,经过几个月的战斗和训练,战斗力明显提高。他从严治军,不断整饬军队纪律。第4纵队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受闽西百姓称道。
1929年12月底,他在上杭古田参加了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会议,这次会议让他深受震动。自己痛恨旧制度的不公,参加革命后一心扑在打仗上,研究如何打胜仗,但对于会上提出的建立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等问题都是自己以前所未思考过的。
会后,他一遍遍地学习《古田会议决议》,心中波澜起伏。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要使整个红军完全成为真正的人民军队。他反复地认真念着,一点点思索着。军事是政治的继续,打胜仗是为我们的政治任务服务的。革命宗旨尽在民众,大家冒着死的危险上山就是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我们的胜仗不仅仅局限于战场,今后要如决议中所讲的团结好战士,团结好群众。从到井冈山,他就有深切体会,根据地人民的喜悦让他看到未来的美好时代。尤其是他带领部队征战,朴实的老百姓把自己都不舍得吃的仅有的一点粮食硬放在他们手上时,他和战士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温暖,还有和老百姓彼此心的温度。听了这个决议后,他感到自己平时做得还不够,尤其是对朝夕相处的战友,一着急就不注意工作的方法。一味强调士兵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忽略了对士兵的说服教育工作,有时战士稍不注意或听错口令,就不由得会大声叱责,有时还罚战士关他们禁闭。想到这儿,看着会议决议,他决心认真反思自己的过去。
他在组织生活会上诚恳地作了自我批评,主动找一些被他批评错了的战士谈心,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战士们平时就敬重他,都觉得司令员伙直坦荡。尤其是他背叛家庭闹革命,连父亲都不认他了。谁没有骨肉亲,可他这样做还不是为了更多的百姓吗?虽然他有时严了点,还会急躁,但是大家并不怪他,大家都知道,那是他为革命着急啊。上次在观音寺与敌作战中,他获悉六弟任敌连长,做危害百姓的事时,他恨铁不成钢,气得大骂六弟,并立即率军穷追猛打。司令员为了穷人也能过上好日子,没有了父亲、兄弟,他图什么呀。作为手下,大家都早已在心中把司令员当成了自己的兄弟。现在,司令员主动诚恳地跟他们道歉、谈心,更让他们从心底佩服他无私坦荡的胸怀,战士们跟他讲,我们都离开了家,参加革命,早已把部队当成了自己的家,把战友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以后,您也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兄弟吧。他与战士们亲如一家,大家都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他的部队战斗力更加强大。1930年1月,为粉碎国民党三省“会剿”,他率第4纵队挥师赣南,纵横几百里,连克宁都、信平两城,并在水南和施家边歼灭敌独立15旅,打开了闽粤赣边的新局面。
5月,闽西红军扩编,成立红二十军,胡少海奉命出任军长,邓子恢兼任政治委员,下辖第1、第2、第3纵队,共1000余人。红二十军成立后,在胡少海领导下,队伍不断壮大,逐渐扩大到5个纵队,成为红军中一支强有力的战斗力量。不久,红四军第4纵队与红十二军第1纵队按照中共闽西特委的命令,合编为红二十一军,胡少海任军长,李任予为政治委员,下辖5个纵队,共2000余人,千余支枪。
7月,为了扩大苏区,巩固革命政权,他率二十一军亲临前线指挥战斗,8月6日傍晚,胡少海到十字街口察看地形,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2岁。
在风雨如晦的年代里,救亡让每个有血性的国人奋起抗争。时代的磨难让他不能以孝报家,但他却一生以忠肝义胆报国。